大多數人都自以為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其實往往並非如此。人們通常比較了解自己不擅長做什麼即便如此,在這方面錯的還是比對的多。然而,唯有發揮所長才能有績效。我們不可能把績效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上。


不過幾十年前,對大多數人來說,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根本不重要。因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就要注定做什麼樣的工作。佃農之子還是佃農,如果不擅務農,作物就會歉收。工匠之子也是工匠,以此類推。但現我們可以有選擇。因此,大家必須了解自己的長處,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要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回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當你做出重大決定、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成果記下來。九個月或一年後,再把實際成果和預期做個比較。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這個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驚訝。凡是利用過這項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獲。 這種簡單的程序能讓你在短短兩、三年內,就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這正是自我了解的重點所在。此外,回饋分析也能告訴你,你在哪裡未充分發揮所長而沒把事情做好。它也會指出,你特別不擅長或根本無法做的事是什麼。


做完回饋分析後,就能得到幾項行動結論。


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是:專注於自己的長處。讓自己充分發揮長處,創造績效和成果。


第二項結論是:努力強化自己的長處。回饋分析能迅速指出,個人需要改善哪些技能,取得哪些新知。同時也能指出,哪些技能和知識已過時,必須趕快更新。而且,個人也可藉以了解自己知識的不足所在。


一旦有此了解後,通常應能取得足夠技能或知識,讓自己足以勝任原本做不好的事。


第三項結論特別重要:回饋分析很快就能找出,個人在哪些方面由於妄自尊大,導致「無能的無知」。有太多人,尤其是精通某方面知識者,常瞧不起其他領域的知識,否則就是以為「聰明」可以取代「知道」。透過回饋分析,我們很快就發現,績效不彰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知道得不夠多,或是瞧不起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


另一項同樣重要的行動結論是:矯正個人的壞習慣。在此,壞習慣是指個人所做或沒做、以至妨礙效能和績效的事。從回饋分析中,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壞習慣在哪裡。


從回饋分析中也可看到,個人由於欠缺禮貌而無法獲致成果。聰明人、尤其是聰明的年輕人,常不了解禮貌是組織的「潤滑油」。


從回饋分析中得到的下一項行動結論是:有些事不要做。


比較實際和預期成效,很快就能看出個人在哪些方面連做都不必做。因為,你在這些方面連基本天分都不具備,又何必浪費力氣做白工。事實上,每個人不擅長的領域可多著呢。在某一方面擁有一流技能或知識的人本已不多,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很多的領域欠缺天份、沒有技能,連有起碼的表現都很難。所以,知識工作者不應該勉強接受這方面的工作和職務。


最後一項行動結論是: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盡量不必浪費力氣去做改善。我們應該專心做好自己擅長而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遠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花心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於讓不稱職的生手能有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把原本幹練好手培養為卓越的明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