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王建民與洋基隊之賜,所以最近大家也許會經常聽到「外卡」這個名詞。因為洋基隊可能會以「外卡」身份打入美國大聯盟季後賽(機率大概90%)。


外卡到底是啥?請容我簡單說明,外卡是音譯字,原名叫做「Wild Card」。簡而言之,外卡就是在正常規則之外所「額外」給予的參賽機會,除了棒球之外,其實也同時存在於很多運動項目。


不過為了篇幅起見,其他運動的外卡我就不多贅言(註一),我們就直接切入美國職棒的外卡制度吧!


目前美國職棒有2個聯盟,每個聯盟轄下又有3個分區,所以每年每個聯盟都會根據例行賽戰績而產生出3個冠軍。但是3畢竟是單數,在賽程安排有點尷尬!因此美國職棒聯盟就想到「外卡」的方式,額外再開放一隊來參加季後賽、湊成偶數4呢?


這額外增加、進入季後賽的這隊就叫做「外卡」。那甚麼球隊可以有資格拿到外卡呢?當然就是每個聯盟戰績最好的第二名球隊,或許我該用「超級大老二」來解釋會比較貼切!


或許您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這些「超級大老二」球隊這麼厲害,為何他們無法拿到分區冠軍、名正言順地當個老大,非得用如此迂迴地透過「外卡」制度來溜進季後賽呢?


這原因有兩種,其一是:「命不好」,或許是因為該分區老大實力太強、難以超越,所以只能委屈當老二。其二則是「平日不用功、臨時抱佛腳」或者是「大器晚成」也有可能。


但是不管原因是啥?拿到外卡的「超級大老二」球隊都佔有某種優勢,所以過去十年,外卡通常都可以一路挺進總冠軍賽,而且也囊括將近一半的總冠軍。


為何他們可以成為「超級大老二」呢?原因也是很多,但是個個勵志。一、分區冠軍通常早在八百年前就已經確定,但是外卡卻往往是拼戰到最後一刻才勉強拿到。所以這股拼戰的「氣」對於日後更關鍵的季後賽有很大的幫助。


這就跟平平是準備考試,有人平常功課好、但是接近考試時就鬆懈、就失常。有人平常看似鬼混,但是考前衝刺特別扎實、比誰都拼命。前者就好像分區冠軍,後者就好比外卡。分區冠軍以逸代勞,所以它那股氣容易潰散。外卡乃是在最後一刻才發揮爆發力、搭上得來不易的末班車,所以一股作氣的POWER比較容易凸顯出來,而且也容易化悲憤為力量。


所以王建民的隊友:吉特曾經說過:「Good teams make playoff, but the hot team wins Championship!」。這就是說好的球隊可以進入季後賽,但是最後勇奪冠軍的球隊卻是最火的球隊。


最好的球隊不一定是最火的球隊?最火的球隊不一定是最好的球隊?這當然不是絕對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處於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其實我們的競爭對手跟我們都差不多,就像美國大聯盟一樣,撇開幾個超級大爛隊,其實剩下球隊實力都差不多。既然大家實力都差不多、都稱得上一樣好,那麼誰能在競爭中勝出呢?那當然是在關鍵時刻表現最火的球隊。


那種球隊可以是最火的球隊,一、因為資格得來不易、所以會特別珍惜機會的球隊。二、在關鍵期間最有爆發力的球隊。這就牽涉到時間分配管理的問題,有些球隊在平常會偶爾爆發一下,有些球隊特別在關鍵期容易大爆發。所以既然要爆發,還不如選擇在最關鍵的時間爆發。


也就是因為這個「最火的球隊擊敗最好的球隊」的道理,難怪過去十年來,「外卡」球隊一直可以獨領風騷、創造奇蹟。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平時不努力、只期待最後一刻大爆發的球隊也沒啥鳥用!因為如果拿不到「外卡」的話,一切就要等來年了。


預祝洋基隊打入季後賽,也祝福各位讀者在未來兩個月有精彩絕倫的比賽可以看!


註一:特別舉個棒球之外的「外卡」實例。瑞士網球美少女:辛吉絲(Martina Hingis)原本已經退隱,但是家裏窩了幾年之後突然想要復出。但是根據規則,沒有世界排名的辛吉絲根本不能參加公開賽。但是主辦單位尊重辛吉絲以前是個巨星(但是內心所想的是辛吉絲所能帶來的票房),所以就特別頒發這「免試入學」的外卡,讓她可以破例參加比賽。台灣網球女將莊佳容、詹詠然在2006年也是靠著外卡,創造澳洲網球公開賽的亞軍大驚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