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就像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廣告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用洗衣機洗衣服、女性輕輕碰了男性屁股一下,從這樣的畫面看來,現代人好像已經拋開過去傳統上對於性別角色的看法,嶄新的女性形象與男性形象全新登場了。但,如果要送一件粉紅色衣服給剛出生的男寶寶,好像又有點令人難以接受。至於女寶寶,比起說「祝福妳頭好壯壯!」,「希望妳將來長得漂亮!」這句話可能還更適當;如果是送禮物,很多人也會認為送洋娃娃給女孩子比送積木來得恰當。


從這樣的情形來看,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有雙重標準的時代裡。有些人認為性別不是問題,女人也可以做男人做的事;有些人則認為必須依照性別的特性去發展。所以,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得開始煩惱該如何在這個雙重標準的環境中,去教育自己的男寶寶或女寶寶了。


男孩女孩都一樣,請給他們相同的機會


雖然很多父母都試圖做到男女平等這一點,但另一方面又認為「男孩與女孩先天上本就有某些地方是不同的。」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沒錯。在現代社會裡,問題已經不在於比較男生和女生的能力,或是哪個性別比較優越,而是應該將焦點放在兩性各有什麼樣的不同和優勢。以空間能力來說,大部分的男生都比女生強,但女性的語言能力的確凌駕於男性之上;女生習慣於以直覺判定事情,男生則有建立長期計畫的能力,也多以深思熟慮的思考模式來處理事情;女生具有同時處理很多事情的能力,男生則習慣按部就班,一次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會判定男孩子喜歡玩積木,女孩子喜歡玩洋娃娃,絕對不是沒有根據的。


但,男孩和女孩之所以會產生差異的原因,也絕對不只是先天上的條件不同而已。根據一項實驗顯示,教師對孩子的期待指數,也會因孩子的性別差異而有不同。以教導孩子如何操作新機器來說,老師只會向男孩子說明操作的原理,但對女孩子則會另外講解基本操作法,這是因為老師認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科學頭腦,只要將原理告訴他們,他們就會自動操作了。


這裡還有另一項實驗。將同一個寶寶交由A、B兩組的媽媽照顧,任務是逗寶寶玩一個小時。實驗者向A組媽媽介紹寶寶的名字叫喬伊,然後A組媽媽便拿著小棒槌跟寶寶玩,還將他舉高、逗他玩;而對B組媽媽則介紹寶寶叫珍妮,結果B組媽媽是抱著寶寶、輕輕地撫摸她,拿洋娃娃給她玩。另一個實驗則是替一個新生兒前後穿上粉紅色和藍色的衣服,然後將寶寶帶給不同群的媽媽們看,觀察她們的反應。看到寶寶穿著粉紅色衣服的媽媽們,反應是:「喔!真漂亮啊!」而看到穿著藍色衣服的媽媽們,則出現這樣的反應:「好像很調皮的樣子喔!」、「看起來很強壯呢!」。這項實驗告訴了我們,養育者與教師會隨著孩子的性別來教育他們或選擇玩具,同時也會因孩子的性別而調整對孩子的期待程度。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父母還是比較偏向於養育出男性化的男生、女性化的女生。即使是那些想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平等對待女兒和兒子的父母,能夠始終用同一個標準、同一套方法來教育女兒和兒子的人還是不多。


舉例來說,當男孩子跟人打架,媽媽會說:「這樣不像是男子漢做的事情喔!」如果是女生打架,媽媽就會說:「女孩子,這樣逞威風好像不太好吧?」如果是兒子哭,媽媽會立刻拋出一句:「男孩子哭什麼哭,丟臉!」但是看到女生哭,一定會馬上衝上前去抱抱她、安慰她。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養育孩子的基準,並不是根據孩子的性別,而是依據他們的特性。經由心理測驗,我們發現有很多女生是男性化的,同樣地,也有很多男生被認定是偏女性化的。女生,也可能具有很好的空間認知能力及邏輯能力;男生,也有可能是感情豐富、具有強烈的直覺。如果父母完全不考慮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就會這樣對孩子說:「因為妳是女生,所以妳要這麼做;因為你是男生,所以當然應該這樣做。」這種做法就像是將不合身的衣服硬套在孩子身上一樣。女兒也有玩小汽車的權利;也有穿上看起來雖然不怎麼可愛、卻很舒服的衣服的權利;也有學習如何換燈泡的權利;也可以有手藝不精、不溫柔的權利。


兒子則也有玩洋娃娃的權利;也有玩辦家家酒的權利;也有穿粉紅色衣服的權利;也有學習縫衣服和做菜的權利;也有盡情嚎啕大哭而不用覺得丟臉的權利。如果身為父母的你不能有這點認知,只懂得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養育孩子,那就像是叫孩子只穿一只鞋子走路一樣。現在,請爸爸、媽媽準備兩雙鞋,一雙叫做女性化的鞋,另一雙叫做男性化的鞋,然後將鞋子擺在孩子的面前吧!孩子選擇穿上哪雙鞋是他自己的事,你只需要給他肯定與尊重就好了。


職業婦女的媽媽們需要越過的那座山……


記得我家老大國小二年級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見不到他的人影。我找遍整個家,最後發現他蹲坐在放滿水的浴缸裡。他對我說因為發燒,所以坐在裡面降溫。聽到他這麼說,我的眼淚馬上掉了下來,我能想見孩子當時一個人不知道有多孤單、多難過。對於孩子這樣早熟的行為表現,我早已數不清。


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背後總有這樣一兩件會讓自己心痛不捨的事。看到孩子因為媽媽不在身邊,必須自己處理大小事時,一方面感到很滿足,另一面又很心疼:「明明就還是個要對大人撒嬌的年紀啊!」上班族媽媽常會因為對孩子感到有所虧欠,而陷入「如果孩子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成長,萬一出現問題,該如何是好」的不安中,於是內心開始動搖,自己到底應不應該再繼續上班。以一個同樣為了孩子的問題煩惱的專家及媽媽的身分來說,我絕對能夠理解媽媽們這樣的心情和想法。但是,妳並不需要因為自己是職業婦女而感到不安、焦慮,只要能遵守幾項原則,相信妳絕對會是一個很棒的上班族媽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