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斷的長期投資,並願放棄原有成功進行變革管理,乃是企業突破成長極限,缺一不可的關鍵。


文/呂國禎


《商業周刊》全面性的追蹤所有青創楷模獲獎後的近況,研究對象總計二百八十三位,他們的獲獎時間橫跨二十八年。論成敗,他們大致可被區分為三大類,其一是發生財務危機,在上期的研究中發現有七十四位,占四分之一的創業楷模;其二是萎縮或原地踏步;其三,持續成功。


何謂持續成功,比率有多高?


我們剔除爆發財務危機的七十四位青創楷模後,以剩下的二百零九位為研究母體。再以兩項條件篩選:其一是企業存活要超過十九.四年(編者按:這是爆發財務危機的台灣青創楷模族群的危機平均年限,詳980期《商業周刊》);其二,目前必須位居產業龍頭。《商業周刊》對龍頭企業的定義是:若身處製造業,必須居於所屬領域的全球前三大;若是服務業,則須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名企業,(以《商業周刊》「台灣一千大服務業」調查為標準);其三,持續成功者必須打敗景氣循環與變動,十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必須超越台灣十年來的年複合經濟成長率。


過濾後,只剩下十三位,也就是四.六%的青創楷模。每一百位青創楷模,日後不到五個人能持續成功。他們都是當年產業界的明日之星,後來也不乏獨霸一方的企業家,但能持續維持榮景的只有鳳毛麟角的十三位。為什麼,掌聲無法持續?


獎牌的背後藏了魔鬼,抑或,獎牌本身就是一面魔鬼?


《商業周刊》對於青創楷模又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全體青創楷模(二百八十三位)平均成立十.九年後得獎。成立十年後得獎?單獨看這數字無法辨識意義,若是把青創楷模拆成兩個群組,就產生意義:爆發財務危機者(編按:公司倒閉、跳票、重整,或遭青創總會除名)獲得青創楷模的時間都比較快,他們平均在公司成立八.六年後獲獎,比所有楷模早了二.三年,也比未爆發危機者早了三.七年得獎;相較之下,未爆發財務危機者的二百零九位青創楷模們,平均成立十二.三年後得獎,他們的獲獎來得較慢。


得獎早晚,是否具有意義,獎牌是一面魔鬼嗎?


成功來得早,根未扎深就得獎是災難


獲第六屆青創楷模獎的春保鎢鋼總裁廖萬隆就說,獲獎後,他也曾患大頭病,一度不務本業。民國八十七年,他想籌設大學,紀念蔣經國先生。當時他相當風光,連資政蔣彥士、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等人都為他背書,後來因民進黨反對,無疾而終。當時這件事對廖萬隆是相當大的挫折,如今看來,「若有經國大學,就不會有今日的春保鎢鋼。」他說,因為,若要讓經國大學順利成立,他就沒辦法一年三百天待在大陸了。而當時,正是春保鎢鋼跨出海外的關鍵時刻。


同屆獲獎的金錩工業董事長何樹滋是少數例外,無視於獎牌魔鬼。大雞晚啼的他,三十七歲才得獎,不但比同屆獲選青創楷模的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年長八歲,也比他的外甥晚一年獲獎。他不積極於公會政治、低調、深耕企業。今天的百億事業規模,後發先至,全無僥倖。


《商業周刊》以七十四家得獎後爆發財務危機者為研究母體,有趣的發現,爆發財務危機者中只有四%是成立二十年後才得獎;有七八%,是屬於成立十年內就得獎的公司。


晚成功不見得壞,持續成功者普遍低調,具打樁性格


聖經馬太福音第七章寫道:「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這比一個無知的人,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而且倒塌得很大。」


聖經跟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故事一樣,老大、老二速成蓋房子,根基不穩,被大野狼吹倒、撞倒。只有老三用水泥、打樁蓋房子,蓋得緩慢但持久。四.六%的持續成功者,多具有打樁性格。


突破經營迷咒,在事業顛峰,學著退居第二線


什麼是青創楷模的成功誘惑與迷咒?《商業周刊》已討論了參與政治活動的迷思,因此這裡不再贅述。司徒達賢提出了創業者經營事業的迷咒,其中之二:一是創業者要勇於退居第二線,把心中不捨與失落感打破;二是創業者不應該擔憂交由專業經理人經營,會有被專業經理人「整碗捧去」的風險,要懂得讓出權力,甚至股權與經營權。


「創業者敢交權給專業經理人,確實公司治理做好,企業自然成功往前走!」前財政部長、復華金控董事長顏慶章說,失敗的青創楷模中,公司治理都沒做好,難免發生掏空、內線交易等問題。


多S曲線理論,創業第十年,是變革的時機點


「產業的生命週期約二十年,就會面臨市場萎縮或其他國家興起等大環境改變因素,沒有轉型或升級者,就會陸續出局,」台大EMBA副教授黃崇興說。如何突破二十年的產業生命天險?第四屆創業楷模宏創辦人施振榮提出多S成長曲線理論:「任何事業的成長都會有一定的極限,很難突破。想要突破成長的極限,就必須做兩件事,一個是長期投資,一個是變革管理,缺一不可。


進行多S曲線理論兩個要點,一個是從時間軸不斷的長期投資,第二個就是在成功典範轉移時(放棄原有的成功)進行變革管理。


投資與變革何時做?施振榮進一步提出執行多S曲線的時間表,他說:若以一個產業的生命週期約二十年來看,通常創業家到了第十年已達顛峰,或是公司營收與獲利都會出現成長瓶頸,也是該變革的時機點。


今天台灣環境不如當年,創業者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創業不易。在磐石上蓋房子雖然艱苦,一斧一鑿,卻是長青企業的扎實根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