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父親的光環,是宮崎吾朗內心的陰影。但人生充滿變數,父親醞釀了25年卻不能實現的夢想,最後在他的手裡完成。當《地海戰記》拍攝完畢,宮崎吾朗的人生也隨之轉變。


文/尤可欣 攝影/曾千倚


最近,宮崎吾朗在台灣的知名度,突然暴紅了起來。


圍繞在他身上的話題,除了不斷被拿來與動畫大師父親宮崎駿做比較外,主要是他執導的第1部動畫片、同樣也是由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地海戰記》在台灣上演了。


但媒體版面中,那個為了《地海戰記》,不顧父親反對貫徹理想的宮崎吾朗,是真實的他嗎?他對動畫事業的追求,有像父親那種篤定的意志嗎?


「中途半端」的半調子人生


宮崎吾朗到底是怎麼看自己的?他給了一個有趣的答案:「我的事業真是『中途半端』,」宮崎吾朗說。這令專訪現場懂日文的人都很訝異,因為「中途半端」在日文的用法裡,通常是罵人半途而廢、半調子。


宮崎吾朗的形容或許令人意外,但也呼應了《Cheers》雜誌丟出這個問題的好奇。


3年前,《Cheers》雜誌到日本製作「日本上班族:不景氣中拼志氣」專題時,曾在吉卜力美術館親訪當時擔任館長的宮崎吾朗,或許少了鎂光燈烘托的架勢,以及可被熱烈討論的話題,宮崎吾朗整個人所散發出的氣息,與今日完全不同。


「安逸、悠閒」幾個字,是前任總編輯吳琬瑜與攝影副主編曾千倚兩人,在將近2小時的互動中所得到的最深刻印象。


但這回,在台灣再度見到他,宮崎吾朗出現在鎂光燈前的模樣,不僅可用「巨星」兩字比擬,眼神也散放出更多自信。


什麼改變了宮崎吾朗?自信與半調子,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宮崎吾朗?


從《Cheers》雜誌的兩次接觸經驗中觀察,宮崎吾朗並不是那種勵志型人物。他對選擇工作的猶豫、以及面對未來搖擺不定的掙扎,才是他的真實面貌。


宮崎吾朗從大學就決定投入造園景觀設計工作;直到30歲,為了負責吉卜力美術館的規劃設立而放棄長達8年的專業;在38歲時又一次大轉變,跨進動畫的世界。3次事業大轉換,讓宮崎吾朗對自己的事業愈來愈迷惘,因此邁入40歲之際,他才會有感而發地以「中途半端」4個字,來形容這10多年來的發展。而且對未來,還有太多不確定。


「我選擇做一件事,然後產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影響太大,讓未來的選擇愈來愈受限,」宮崎吾朗說,自己當初接下《地海戰記》的導演時,完全沒想到完成作品後會有這麼多媒體逼問他是否繼承父業,沒想到有這麼多期待和壓力。「我不會因為義務責任而繼續做動畫,」宮崎吾朗收起笑臉,認真地說,他會審慎地評估自己的能力、意願、等待下一個作品的時機。


要不要繼續動畫創作這條路?還是再一次換跑道?他沒有答案。


面對陰影完成自我


《地海戰記》的主角也曾不斷逃避自己的陰影,最後是轉身勇敢面對,才完成自我成長。這個故事也巧合地投射在宮崎吾朗現實的人生中。


宮崎吾朗坦白,父母反對是一回事,其實一直以來是自己在閃避動畫這條路。


大學選擇農學院森林工學系、畢業從事造園工作,「希望別人以我的實力、能力來評價自己,擺脫『宮崎駿的兒子』這個稱呼,」宮崎吾朗說。即便接下吉卜力美術館的職務時,他心裡還是安慰自己:「美術館跟動畫完全不同,我並沒有進入動畫的世界。」


父親的光環,成為他內心的陰影。


最後是宮崎駿的老戰友、《地海戰記》製作人鈴木敏夫引導宮崎吾朗接觸動畫。在企劃研究的階段,他就發現在這麼多熟悉動畫、電影技術的人才當中,宮崎吾朗對故事的想像最接近鈴木敏夫與宮崎駿最初的想法。


「鈴木製作人直截了當說,除了我沒有別人能做,」宮崎吾朗說。閃避了38年,宮崎吾朗終於回頭面對陰影,用作品說服父親、也實現了自己動畫創作的夢想。


生活50分、工作50分


《Cheers》雜誌專訪宮崎吾朗的要求,一開始是被拒絕的。吉卜力工作室開出的條件是:吾朗導演在台灣每天工作不超過6小時。「媒體專訪已經排滿了,1個小時都不能延長,」博偉電影公司公關經理余慧瑜說。


小時的工作上限,不禁讓人好奇,宮崎吾朗對生活與工作的態度是什麼?他曾經給父親宮崎駿打分數:「作為父親0分、作為導演滿分。」那麼,他給自己的分數呢?


「嗯……50分、50分吧?」宮崎吾朗考慮了很久才說。經歷了動畫導演工作,再回頭看自己當初給父親的評分,宮崎吾朗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更確定他是父親0分、導演100分。因為,50∕50也好、20∕80也好,都是中途半端(半調子),真的做到滿分的人是很特別的,」這個當初聽來刺耳的批判,現在宮崎吾朗說,是對父親的讚美。


導演工作結束,宮崎吾朗又回到吉卜力美術館工作,卻不是重回館長職位,「我有時在caf幫忙洗洗盤子、有時劈柴,」宮崎吾朗笑著說,他不管錢和人事問題,全心投入美術館的策展活動和創新規劃。那麼,導演生涯是否劃上句點?


「沒差,反正你只做一部片子,人家就永遠都稱你導演啊,」宮崎吾朗繼續搞笑的本領,「但是我實在不想被別人說,你看,他這輩子拍了一部電影就難產。」回美術館過生活50分、工作50分的生活,讓宮崎吾朗可以觀察形形色色的人、聯繫真實的世界,為醞釀下一部作品做準備。


父親夢想,兒子實現


早在1981年,宮崎駿成名前就開始構思《地海戰記》這部電影了,世界級動畫大師醞釀了25年卻不能實現的夢想,最後卻落在長子宮崎吾朗身上。這個夢想接棒的過程充滿火藥味,但卻最值得玩味。


《地海戰記》改編自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Le Guin)的4本系列小說《地海》,1981~1982年,日文版《地海》系列小說才出了3集,宮崎駿就向出版社要求,希望將小說拍成動畫電影,但是當時作者並不願意授權,宮崎駿只能自己在腦海構思。


2002年,小說的日文譯者清水真砂子主動寫信給作者,要求授權讓宮崎駿完成心願,沒想到這意外之舉竟然得到允諾,但當時宮崎駿卻被另一部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絆住。


「要是在20年前,我一定用飛的馬上去拍……,」宮崎駿說。這位世界級動畫大師在後來與作者會面時,更誠實表白崇拜之情,也直言這世界上可以拍《地海戰記》的人除了他沒有第2人選。


但事與願違,導演的責任最後卻落在宮崎吾朗、這個從未參與動畫工作的長子身上。宮崎駿驚訝與焦慮的強烈程度,誰都可以體會。


2006年6月,宮崎吾朗順利完成作品,《地海戰記》在日本全國上映,得到年度最佳票房的成績。


宮崎駿的評語是什麼?


宮崎吾朗在《地海戰記》監督日誌上提到:「慶功宴中,我在台上感謝大家,突然有人傳來宮崎駿導演的意見:『素直的創作方式,很不錯。』短短2句,卻勝過所有人給的祝福,當時眼淚忍不住流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