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屆台灣不打小孩日開跑


◎蕭紫菡 


 「在今天,我們終於有一個節日,不是為了慶祝誰的豐功偉業,也不單是為了突顯某種人的身份,而是讓一個成年人從這天開始,對孩子允諾一種生活:一種沒有暴力傳承、提供孩子更好的生命力的生活!因為,所有小孩都需要被等待…。」負責配合430不打小孩日策劃的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謝淑美說。


 節日的意義,向來負載著許多曖昧,有的日子讓人想起某位先軀,某種事件,某種身份,但我們卻常對節日真正的意涵不甚熟稔。然而,是不是有一種日子,可以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身而為人,想追求更進步,更懂愛人的生活而存在呢?


 430不打小孩日,就是這麼一個日子。從二○○六年年底教育基本法修訂後,台灣成為世界第一百零九個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而今年,也是台灣第二年慶祝430這個日子。二○○七年的430活動,以「打造一個愛的家,不打小孩」為主軸,當天將首度號召四百三十個反體罰家庭,由台大校門口開始彩裝遊行至大安森林公園,並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活動。


這一天,每個人都是行動者!


 「這將是一個歡樂的場合,大家齊聚一堂,彼此承諾一種更好的對待方式。今年,我們期待430不是只是一個宣傳性的活動,而是要藉由這一天,讓每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行動者』。」謝淑美表示。 


 對許多民眾而言,430或許還有些陌生。二○○六年的430,在近百個台灣團體促成下,首度成為台灣的「不打小孩日」,一群大人小孩,在這天騎上了腳踏車,為這特別的節日揭開序幕,爾後,他們在廣場上彩繪了大大小小的雙手,告訴彼此:「不打小孩,以手傳愛。」


 當天,到場的內政部兒童局局長黃碧霞,在手上繪了很多的愛心,她說:「今天,我手上繪了很多愛心,代表我們大人在想要動手之前,用心想一想,不要被情緒帶著走。」而台北市社會局黃清高副局長也在當天表示,前年的兒童受虐比例整整上升了五○%,對於體罰,「我們需要更多資源來協助家長。」


 因此,430活動當日也喊出:「團體聯手,提供幫手」的口號,呼籲社會:杜絕體罰需要社會的支援。現場,也貼滿了各界提供的反體罰一字訣:


「不打小孩打電話!」(人本教育基金會)


「不打小孩,討論比藤條更有用!」(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尊重他/她,瞭解他/她,自然就不會粗暴地糾正他/她。 (教育部長杜正勝)


不打小孩而能把小孩教好是身為人父母與老師的光榮。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


我聽得懂,請不要打我。(青輔會主委鄭麗君)


打小孩像吸毒,短期有效,長期不妙。(節目主持人鄭弘儀)…


不打孩子,是為大人要過好日子


 「這個節日,打從一開始便強調一種自發性的精神,它不由政府上對下地舉辦,而是由民間自發性地促成,每個人都可以站出來,做自己認同的事,說自己認同的理念。既然每個人都可以形成社會改變的一環,那麼,重點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辦法相信:我,真的能不打小孩?」


 「不是為了道德,也不是所謂的人權,大人應該想的是:不打小孩,是因為我要過好日子!」謝淑美認為,沒有人打完孩子是舒服痛快的,也沒有人願意和孩子間的關係是緊繃對立的,但是,囿於習慣,大人寧可在依賴體罰中流失掉孩子對他們的信任,卻沒有信心放下棍子,聆聽孩子。「一個文化,或者一種習慣要改變,需要的就是行動!」


 謝淑美說,多年前,有位母親前來簽下不打孩子的立約,這位母親在商場上是個做事俐落的女強人,對待孩子,她也稟持著說一是一、沒做到就處罰的信念。而她立下了約文後,沒有太在意,也沒有積極改變和孩子之間的對待方式。一直到孩子高二時,她開始察覺到孩子的許多狀況,也意識到自己再不改變,恐怕會失去這個孩子。於是,她要求自己做了兩件事:辭去工作,不再體罰。


 這位媽媽開始向外尋求團體協助,專心思考她和孩子的問題,每當孩子有問題時,她「把孩子當成最尊貴的客戶」對待,仔細研究他的需求與疑問,不到半年的時間,孩子的狀況及與她的關係,都有了明顯的好轉。


堅持不打,是自我解放的開始


 日前,就有位長期體罰的母親向謝淑美表示,她從小生長於家暴家庭,長大後,她與先生之間也長期地以暴力相待,當然,她也打孩子。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她幾乎要把孩子給打死了,才主動向社工通報,請他們救救自己和孩子…。從那時,她開始學習,即便在要失控時跑去陽台尖叫,也不要再拿起棍子,而她真的在往後的日子,沒有再拿起過棍子…。


 「這個來自家暴家庭的家長,周遭完全沒有任何正面的力量,可以將她推向一個沒有暴力的生活,而她都可以逐步學會不要體罰,那麼,大家更沒有理由非打不可。」


 不打,不只是為了維護人權或尊重生命,而是一個人可藉此獲得真正的解放。「許多家長開始想在家庭裡做改變時,發現真的很難,難的不在自己,而是當孩子在家庭或公眾場合出現狀況時,他若不以體罰處理,似乎就對不起周遭的親朋好友。他會發現,過去他非打不可,不是因為他從心裡相信打有效,而是他不敢對不起別人,或者,他怕跟別人不一樣。他往往可以為了對得起所有人,而忘了眼前被體罰的孩子,才是他最幼小也最該被呵護的人。」


 因此,不打孩子除了是讓自己有機會邁向一種更進步更有愛的生活,也是為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重新界定,使自己有機會重新思考:生命真的是不容許犯錯的嗎?我最在乎的是什麼?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家中零體罰,有好局!


 零體罰從家庭做起,也有些態度和方法可以依歸,謝淑美說,許多父母會開始把不打孩子的標語貼在家裡最明顯的地方,提醒自己,當然,堅持不下去的父母大有人在,但「這件事成功的要點無他,就是堅持。不能心情好時相信不打孩子是對的,心情不好時又相信打孩子才是正途,不能投機,否則孩子會懂得看你臉色,在你心情好時盡情耍賴。如果你可以如此輕易地放棄,孩子又為什麼要相信你是確實愛他的呢?」


 二○○七年的430活動,主打家庭不體罰,就是希望父母能給自己一段時間,堅持不打就是不打,堅持不下去時,就找團體諮詢協助,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執意堅持不打,即使一路走得顛簸,誰也不會怪他,「因為,孩子終會看到你的誠懇。」


 謝淑美說,今天,我們對家庭的嚮往與理想,就從我們自己的行動開始實踐。往年,許多前來響應不打小孩的大人,後來不但在家庭裡實踐了自己的承諾,也走進了台灣反體罰各個場域裡。有的媽媽,會開始走出廚房,去立法院送個花籃,就為了為立法禁止體罰盡一份力量。


 「她們漸漸覺得自己可以是個行動者、改變者,甚至將不打小孩變成生活聊天的話題,在路上看到有人打小孩,她也不再把自己看成局外人,而是走上前去,告訴他:『請你不要打小孩』。」…


立約達人,幫助你成為實踐者!


 「這就是430最重要的精神,『打造一個愛的家』,不是一種消極的被要求,而是每個人主體性的展現機會。」謝淑美強調。


 家庭相較於其他社會單位,是人與人結合更緊密的團體,如果家庭可以好,整個社會也就會好,只是,要往好的方向邁進前,家庭還需要許多「破」與「立」,而不打小孩日當天(今年因應假日在四月二十九日舉行),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家庭或任何人、任何族群,都可以走進遊行的隊伍,大聲說出自己認同的理念。


 在大安森森公園裡,四月二十九日將有各式有趣的親子活動,挑戰我們過去的許多思維,例如:父母有沒有想過和孩子說過溫柔甜蜜的情話呢?在和孩子說話的過程裡,有想過自己時常說出哪些指責的絆腳石語句呢?…這些,都將以輕鬆活潑的遊戲方式,讓大人與小孩一起共同體驗不一樣的溝通。


 如果你願意,現場也將號召430位「不打小孩立約達人」,達人將身肩遊說周圍人一同立下不體罰約文的任務,真正在活動過後,成為一個理念實踐者。現場還有各團體提供各式教育諮詢服務,最後,在舞台中央,將有精彩藝文表演及不打小孩的約文朗讀宣誓。


 這個日子,不慶祝誰的豐功偉業,不追逐達官顯要;這一天,邀請的是每個願給自己及孩子承諾的人走出來,成為一個不打小孩的大人,也成為一個更解放、更像自己的大人! 



一、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的由來
1998年,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有效管教中心)發起了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目的是在藉由這麼一天,來打響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這個本來在美國境內推動的日子,稱為美國的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 USA),後來得到了國際上的響應,這使不打小孩日成為了國際反體罰團體異地同時發聲的日子(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目前美加、歐洲、非洲、南亞(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太區域(如香港、紐西蘭等)都有國家慶祝這一天,倡議終止體罰,推廣正面管教方式。


二、 試試看不難,福袋傳授愛的秘笈,不打小孩打電話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願望卻很容易在現實中落空,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有用錯方法的愛,凡是報名參加429活動的家庭,將會得到愛的秘笈--「不打小孩福袋」,裡面不但會傳授讓孩子聽話的秘技,更會提供諮商問題的管道,鼓勵爸爸媽媽不打小孩打電話。正所謂凡事起頭難,只要克服心理障礙,不依賴體罰作為管教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