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在餐桌上大叫,並不表示就是肚子餓


人物:安妮(三十六歲的單親媽媽)、小湯(十六個月大)、安妮的三個女性友人


周日下午。安妮邀請朋友們來家裡喝下午茶。餐桌布置得很舒適。安妮極富創意的裝飾在姐妹淘之間可是有名的。


女士們高興地聊天、享受美食。安妮的兒子小湯坐在餐桌旁的嬰兒椅裡,他已經吃過麥片粥,面前有一個裝了半杯水的小杯子。


小湯突然開始大叫。不管是拿玩具或奶嘴哄他,都無法讓他安靜。安妮站起來,抱起小湯,把他的身體和桌面維持平行、「漂浮」在半空中,這樣小湯就能從上方觀察到所有的事物(安妮用手臂把小湯挾住,她只用一隻手就讓兒子「漂浮」起來了。)安妮的朋友們本來覺得有點不耐煩,但不耐煩很快就消失了。直率的小碧說:「現在好了吧,小湯機長,準備起飛了嗎?」


小湯的大叫很快地轉化為專注在「飛行」上,並露出滿足的表情。他在媽媽伸長的手中,在餐桌上方盤旋,然後以安全距離飛過一根燃燒中的蠟燭。這時他的眼睛為之一亮、雙手舞動著,他正被一個發亮的餐巾環所吸引。安妮降低了飛行高度,好讓小湯可以抓住那個餐巾環。小湯一臉新奇地把餐巾環拿近眼前。


現在,安妮可以讓孩子進入停機狀態了,再把小湯放回嬰兒椅中。


或者小湯在盤旋時看中了一樣東西:一支湯匙。安妮改抱著小湯,好讓他可以抓住湯匙的握柄。小湯抓住握柄,安妮則用拇指及食指捏住另一端,不讓小湯把湯匙抽走。然後安妮把兒子放回嬰兒椅中,手指仍緊緊捏住湯匙。她用另一隻空出來的手隨手抓一個橘子遞給小傢伙。移轉策略成功了,香味及觸感吸引了小湯的注意力。由於他無法用一隻手拿橘子,只好放開湯匙。安妮利用這個機會把危險的東西拿開。


這時小湯忙著與橘子奮戰,安妮又有時間和朋友們聊天了。


深度評論
「同樣的眼睛高度」意思就是說爸爸、媽媽要學習用孩子的眼光去了解周遭的事物。這並不只限於看實體的東西而已,還包括孩子對世界的感受。孩子總是不帶成見、確實地去觀察周遭的一切,他們只是簡單地去感覺及遊戲。這二種能力,孩子通常要比大人強得多了。


啟發技巧
感覺
設身處地
了解
給孩子選擇權


例2:散步時抱抱:爸爸媽媽加油站


人物:阿德(四十二歲)、小茵(三十八歲)、小雅(四歲)


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小雅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散步。附近公園的遊戲場是小雅最愛去的地方。


玩過溜滑梯、盪鞦韆及堆沙堡之後,阿德、小茵及小雅走在回家的路上。才走沒幾步,小雅就扭起來了。「抱抱!」她小聲地說。她不想自己走,愈來愈焦躁。「抱抱!」小雅不斷重複這句話,而且聲音愈來愈大、愈堅持,還在地上留下腳步拖行的痕跡。


「是妳自己說不要帶推車出來的,」小茵用指責的語氣說,「所以妳現在必須自己走回家。」小雅很堅持、固執,好像生了根一樣地呆站在原地。她很生氣、兩手交叉在胸前,並用力跺腳、大叫:「我要抱抱!」


阿德走近小雅,蹲下來抱住她,但並沒有把她抱起來。小雅依偎在爸爸懷裡,兩人就這樣待了好一會兒。小雅突然抬起頭來望向天空、看著樹梢。「爸比,你看,大樹撐住了天空耶!」阿德順著女兒的目光向上看,「真的唷,妳說的沒錯。」阿德繼續蹲著、從小雅的角度和她一起觀察其他事物。小茵站在不遠的地方,也向上看;當然,她看到的一定會有所不同。


突然間,「我看到你沒看到的東西」的遊戲就這樣開始了。女兒和爸爸、媽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觀察,遊戲中還加入了許多想像力,本來是撐住天空的大樹,突然間又變成想抓住雲朵的巨人。


過了一會兒,小雅自己開口說要回家了。她離開爸爸的懷抱,愉快地向前跑著說:「我們要回家囉!」小茵看著丈夫。「她只是想要更接近我們,」她很自責地說,「而我卻把它當做是施展權力的遊戲。」「這本來就是個遊戲。」阿德說,「事實上,她只是想補充一些能量而己。」小茵突然站著不動。阿德看著她,有些疑惑。「『阿德牌』能源請加滿,謝謝。」小茵微笑地看著丈夫說。夫妻倆擁抱在一起,女兒也來湊上一腳。


深度評論
「啟發者」並不是「毫無主見的奴隸」的指揮者,也不是「小霸王」的應聲蟲,而是和孩子處於「同樣的眼睛高度」的對話夥伴,也是共同的道路開拓者。「同樣的眼睛高度」依照字義是:「啟發者」應該常常坐著、蹲下或躺下,才能與孩子處於相同的高度。


順應當下狀況的「個別措施」要比「徹底執行」或「順從」的方法更能讓孩子和父母雙方感到滿意。例如前述的例子,就是讓「靠近與溫暖」的需求與「讓孩子自己走」的目標聯結起來。


啟發技巧
溝通,意味著讓自己有如孩子一樣可以接受「驚奇」。當父母這麼做時,最神奇的是:孩子和父母都是贏家。如果我們把願望分成可以實現的幾個小段,那麼,整個願望便可以更無壓力地實現,而不會引起親子間的衝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