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英文故事書」這幾個字,簡直就像一顆手榴彈。每次我一提出來,總覺得聽到的父母們,就會直覺地馬上往後跳了三步遠,好像它會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卻不會馬上逃走,而是存著戒心地遠遠望著我,問道: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麼幫孩子唸?」
「我的發音不是很標準,可以唸嗎?」


如果您以為那些英文還不錯、明明可以勝任的父母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認識一對夫婦好友,兩人都有美國碩士學歷,要不是我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勸說,外加故事書都提到了他們家門口,另一個愛聽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會出現。


「孩子聽得懂英文嗎?」通常是媽媽們先被說服,一旦回家開始實行,爸爸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說到這兒,我就不得不勸勸爸爸們:「不能幫忙也就算了,但總該在旁邊打打氣吧,怎麼光說些惹人厭的話呢。」如果您是英文能力比媽媽好的爸爸,請試試:媽媽唸中文故事書,英文的就由您來唸。保證王子和公主、國王和皇后,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而英文故事書,我是怎麼唸給孩子聽的呢?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譯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馬上將之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年六歲了。」


英文完全照書唸
英文部分照書唸,維持原汁原味。當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中文翻譯要自然、口語化,不用拘泥於逐字翻譯
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您唸完了英文之後,腦子裡出現什麼樣的中文意思,就將這個意思說出來。其實這就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唸中文故事書時,通常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後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字的逐字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國語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了一個字或少翻譯了一個字都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倒是說得自然、口語化還比較重要。別讓孩子疑惑:爸媽怎麼國語說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國人的語言邏輯在說話。


例如前面那句 "'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就有媽媽問到「Danny said」,翻譯時是應該像我們說國語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後面呢?我會說當然是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國語的樣子啊。


如果連翻譯的國語部分都說得彆扭、不好聽,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在唸英文故事書的起步階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吸引孩子專心聆聽。


除非孩子問問題,否則不要自行加上國語解釋


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盡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是以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經過大量閱讀和比對之後,孩子自然就會習得第二種語言。然而,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了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係、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係,也可能減低了這個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較大了,太簡單的故事已經無法產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譯工作就必須更用心、更花力氣。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就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這隻小狗好大的膽子,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