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有反商情節嗎?-林滿紅教授


家思想是否傾向認為商人基本上是不好的,進而贊成政府干預商人的商業活動?其實,這只是刻板印象,它有時候是,有時候又不是,因為在不同的情境下,儒家學者會有不同的抉擇。這方面的議題,臺灣較熟悉的學者,如侯家駒、余英時,大陸學者如胡寄窗、趙靖、侯厚吉等都有過相關討論。但我在這裡不準備摘述他們的研究,我想到1981年,我在哈佛大學經濟學系修財政經濟學者Richard Musgrave教授的一門西方經濟思想史的課時,他也並未綜述西方經濟思想流變,而是導讀一些古典文獻,像是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霍布斯的《巨靈》(Leviathan),洛克的《政府論兩講》(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等若干篇章。這樣的經驗是華文世界的經濟學訓練少有的。


我們現在的社會科學,似乎不大重視文獻解讀。像現在炒得火熱的台灣定位問題,許多人不從歷史文獻解釋台灣主權,由歷史文獻卻可看到,台灣在由清廷移轉到日本政府統治後,台灣人在和大陸做生意時,已從原本的「國內貿易」轉成「國際貿易」,顯然台灣的主權已經到了日本手上。而1895年馬關條約有關台澎的規定是永久割讓,也就表示日本並不需將台澎歸還給中國。再看日後的中日和平條約,日本政府的簽約對象、財產移轉對象、臺灣人的國籍歸屬對象都是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回到歷史文獻看台灣定位,會比較清楚。


拿文獻來解讀,可以避免「以今論古」—把研究者主觀的期許或認同的價值投射到歷史上去(presentism),而「以古論古」—可以回到研究對象的時代,來設法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和他們的思想。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經濟學,是不是也需要有解讀文獻的能力和了解文獻背後情境的思維習慣?當我們看過去的文獻時,其實就像未來看我們時下的《天下雜誌》或《商業週刊》,他們的文章都有背後一貫的論述理路值得推敲。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對商人或商業活動的不同判斷,平常閱讀的報章雜誌,有關經濟政策的討論,以文字表達的會比以數學式表達的還多,透過這章的研讀,希望讓讀者在看待商人時,能用更多角度去觀察,也讓對經濟政策感興趣的讀者,嘗試體察文字論述背後隱藏著的道德判斷,及不同時空背景下經濟制度和經濟思維方式的異與同。於是我想在這裡,導讀鴉片戰爭之後五年(清朝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儒家學者吳嘉賓由「反商」角度討論貨幣問題的一篇古典文獻—〈錢法議〉,再拿他的思想遭遇,說明中國在19世紀開始迎接西方經濟思想前夕,傳統經濟思想的多元面貌與轉折變化。


〈錢法議〉簡介
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貨幣體系和今天非常不一樣。今天多數國家的貨幣是由政府發行,但在清朝,政府發行的貨幣是銅錢,但因為銅錢價值較低,且只供小額和近距離交易使用,所以商人從國際貿易中賺來的外幣—銀,反而成了國家財政收支、遠距離及大額交易的支付手段。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當時清朝政府是以銀兩為計算單位,且以1兩白銀換1,000文銅錢的固定官價來以銅錢支付軍人薪水,但人民向政府繳稅或民間交易時,用的卻是銀與銅錢間的市場價格。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等於是當時的人民是用美金買貴重或遠程市場的商品,而繳稅也是用美金來繳,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可以想見,當這項外幣回流其他國家時,老百性的荷包自然跟著縮水、但卻要以更大的負擔才能繳足原本在繳的稅。


在1808年到1856年長達四十八年的時間裡,以銅錢表示的銀價長期趨於上漲,最高點甚至是起始點的兩倍半左右(如圖14-1所示)。換句話說,銅錢在國際市場上貶值了250﹪。因此持有銅錢的低所得者得加倍支出(2500銅錢換1白銀),才能繳得了稅並購買遠程交易才有的生活必需品(如鹽);而在低所得者支付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政府和商人的收入也跟著減少,各種交易都不能照原來的銀錢比價進行。當時的社會衝突不斷。


在這同時,政府修理河溝、購買軍器、修築防禦工事的費用大多以愈來愈貴的銀支付,加上財政拮据,心有餘而力未逮的情況下,水患、厞患等問題愈加嚴重;相對地,如果銅比銀的市價是一比兩千,那麼軍人原來價值一兩的薪水只剩半兩,也更無心保國衛民。因此造成這些社會困難的「銀貴錢賤」問題,成了清朝政府火燒眉急的重要議題。而〈錢法議〉便是為此問題而寫的一篇文章。


〈錢法議〉文章主旨也就是文末所說的:「在周公(?-1094 BC)為周朝制訂的《周官》(《周禮》)中,有八大行政要目,第一項是食,第二項是貨。貨也就是貨幣。古代各種物品是以糧食為中介來交易。但糧食不能久存,攜運遠方也很吃力。貨幣的發明,就方便百姓交易使用。糧食的多寡,老百姓可以控制。貨幣的多寡,統治者可以控制。但近來以銀作為貨幣,整個社會的經濟權改由商人控制,結果統治者與老百姓都困窘了。因為這對四處移動者有利,但對固定住在一個地方的人不利。這使得統治者與百姓原有之物,轉為被他們無法擁有的東西所支配。因而鼓勵了老百姓從商,也等於是助長奸詐狡猾和偷盜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