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技職體系新競爭力


From : 能力雜誌


長期關注技職教育發展的景文科大董事長張文雄,談起技職體系的未來,有擔憂,也有更深切的期許。他認為,技職體系應找尋特色並創造舞台,不流於形式改制,稱職扮演提供優秀技術人力的角色,讓技職體系學子也有燦爛的就業天空。


文/蔡士敏


20多年前,如果一位學生捨一般高中而就一流工專,被視為正常的決定;現在,有實力上第一志願的高中生放棄就讀高中選擇高職,通常會被看作「怪咖」,甚至引來媒體獵奇報導。社會對於不到10萬人參加、升學率幾乎百分之百的一般大學考試的關注程度,遠高過20多萬人報考的科大和四技二專,顯示出技職體系地位的改變。


長期關注技職教育發展的景文科技大學董事長張文雄認為,隨著社會變遷、產業轉型的腳步加快,技職教育轉型卻明顯落後,無論在地位、資源、師資、設備、素質等,落後一般高教體系甚多,技職人才也從搶手貨,變成企業界口中「不好用的人」。張文雄擔心,技職體系出身的學生,將缺乏進入職場的競爭力,長期觀之,就算技職體系不會消失,也會逐漸式微。


缺乏特色業界不愛


「教育政策不明確是關鍵!」張文雄以日本高專(相等於台灣五專)為例指出,政府賦予培育中級優秀人力的教育使命,傾力協助產學合作,成為業界技術人才大本營,高專扮演稱職角色。


反觀國內,在技職體系地位、使命不明確情況下,許多學校流於追逐「改制」,從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卻喪失自我特色,科系內涵、師資水準、特色卻未見同步提升,技職人才也從搶手貨,變成企業界口中「不好用的人」。


張文雄強調,現有的技術學院、二專等不一定要追求形式化的名稱改變,可以從內涵調整,賦予學生在職業與技能上有更多元選擇,就像麻省理工學院(MIT)儘管沒有改名大學,仍是世界首區一指的學校。


技職院校如何凸顯特色與尋找定位?張文雄認為,可由技職司推動的學校本位課程下放到系科本位課程著手。「一所學校的課程規劃,不會完全適合另一所學校,就像北科大電機系特別強調電力電子、台科大則是光機電、通訊。因為學生來源、素質、師資水準、科系發展目標等都不同。高職生很多基礎國英數不太行,又要學習專業技術課程,學校必須更用心思考如何規劃適合學生需求的課程,這要產學雙方合作才行。」張文雄說,具體作法是讓教師走出學術象牙塔,定期到業界學習,再回來轉換成課程,以及邀請業界共同參與課程編撰、產學合作,增加聘請專業技術教授。


雲科大成功經驗


當過台北工專、高雄工專、龍華科技大學校長的張文雄,對於協助校務經營卓然有成,屢屢被教育部延請參與教育改革小組成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協助雲林科技大學(當時為雲林技術學院)創校,讓處於斗六偏僻的雲科大,短短十幾年躍升為技職指標大學。


民國78年,張文雄奉派到雲林協助籌備建校,「那時還是一片甘蔗園。」他微笑說道。張文雄並不滿足於創立一所技職院校,而是以一流大學的規模構思發展願景,組成十多個策略小組,思考如何讓雲科大在地區、空間、資源等皆匱乏的狀態,闖出一片天。


張文雄表示,那時擬定兩大策略:一為「快」;二為「系科本位課程差異化」。


快是為了搶學生,「我們算過,民國80建校完成往前推18年的出生率大約42、43萬人,再來就一路下跌,去年只剩10多萬。如果生源不足,雲科大又是新學校,學生第一個絕對不考慮,所以快就是要搶學生。」當時也有許多學校要成立,像是台南藝術學院、高雄技術學院、暨南大學等,「我們在兼顧品質下,全力衝刺,半年籌備、兩年就招生。」他說道。


真正的考驗是,雲科大要拿什麼來吸引學生?張文雄以國際化與產業化作為發展願景,和策略小組成員收集國內外資料、研判什麼科系具有前瞻性。「我們認為,設計會是未來新興領域,而國內技職院校還沒有,所以就創立設計學院,不走商業設計、景觀設計,而是效法國外先進學校的視覺傳達、空間設計。」而文化資產維護也是創國內之先,結合工學院的化工、機械、電子等高科技運用於古蹟維護與鑑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