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定要學會英語


2.1a 英語的用途[1]
 


  很多人苦苦的三番五次學英語,但是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學習者本身找原因,無非是決心不大、信心不足和方法不當。


  學習英語決心的大小與對英語用途的認識有關。如果認為"不出國用什麼英語"、"中文資料都看不過來,哪裡還有時間看英語資料"和"周圍的人大都不會英語,自己不會無所謂"等等,就不可能重視英語學習,學生有了這種思想,就會勉強應付,以通過考試作為學習目標,考試結束,英語學習也隨之結束;在職人員有了這種思想,雖然在形勢影響下也可能學習英語,但碰到一點困難,就會停止或放棄。如果認識到英語是我們瞭解世界和讓世界瞭解中國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會下決心一定要學會英語。


  1.對外交流需要英語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問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人出國和外國人來中國正逐步成為平常事。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這種交往還會急劇增加。國際交往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英語,飛速發展的國際交往與比較低的外語水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人們正在以極大的熱情學習英語。


  例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來華旅遊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與普通的中國人進行接觸與交流。正如有的來華旅遊者反映的"中國地大物博,風景秀麗,是旅遊者最有話與本地人說的一個國家,可是又是最找不到人(普通老百姓)說話的一個國家。"他們的這個說法難道不是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英語是很有用的嗎?各行各業的普通老百姓從實踐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旅館服務員在學,出租汽車司機在學,個體商販也在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普通老百姓出國旅遊必將越來越多,屆時人們對於英語重要性的認識還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不出國也需要英話


  說到對外開放和對外交流,人們往往容易與出國聯繫起來。出國需要英語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說清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國內也同樣需要英語。如果只是從出國需要英語去動員別人學習英語,效果不一定好,因為在目前條件下,畢竟不是大多數人都有出國的機會的。下面是一位曾經出過國的大學老師動員同學重視英語學習時的對話:


  老師:"你們要好好學習英語,以後出國時有用。"


  同學:"我們出國的可能性很小,學不學無所謂。"


  老師:"即使是百份之一的可能性,你也要努力學,萬一這個百份之一落在你的頭上時你就有準備了。


  這位老師對於英語重要性的認識是基於他出國時的體驗而發的,並且認為即使只有百份之一的可能性也要做好準備。這樣的動員似乎是很積極的,但是同學們聽了他的話,學習英語的勁頭並沒有提高,因為老師的論據仍然是建築在一出國才需要學習英語"的基礎上的。


  隨著近年來世界範圍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發展,世界進入了信息社會和網絡世界(1997年世界經濟論壇會議語),地球顯得越來越小,國內和國外的界限變得不大清楚了。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國內就是國外。例如隨著Internet網上多媒體(文字、聲音和圖像)的World Wide Web(即www)的出現,各種虛擬(virtual)事物層出不窮。只要有一台電腦和相應的軟件,加入網上的虛擬大學(virtual university),用不著出國就可以上國外的大學並獲得學位;在網上進行虛擬旅遊(virtual tourism),足不出戶就可以周遊世界。由於電腦空間(cyberspace)裡信息極其豐富和詳細,在電腦上進行虛擬旅遊後對於世界名勝古跡的瞭解和印象可能比實地到過的人還要深刻和全面,真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立知天下事"。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英語,因為網上百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是英語。Internet網上各種信息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網點配置錯綜複雜,猶如一個信息迷宮。面對電腦鍵盤,用什麼指令進入這個迷宮,在不斷變化的屏幕英語顯示面前,怎樣一步一步進行下去,都要在動態搜索過程中實時做出判斷。很顯然,要做到這一點,沒有比較高的英語水平是不行的。英語水平不高的人進入1nternet網,在紛繁的英語屏幕提示面前,邊查詞典邊分析語法,剛開始時也許還能勉強進行幾步,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胡亂擊鍵,搜索到那兒算那兒,在資料的大海裡隨波逐流,聽天由命。其結果不是找到需要的信息,而是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們對於Internet的熱情也就隨之減退。此外還有一個費用問題。1nternet網的資料檢索是聯機在線進行的,佔用一分鐘要交一分鐘的費用(即使所檢索的資料免費,佔用的通信線路的費用總是要交的)。所以只有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面對屏幕上的英語提示,一看就懂,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就能到達合適的網點,找到的合適資料,盡情享受高科技帶給我們的樂趣。


  3.不搞高科技也需要英語


  不少人認為只有在國內搞高科技的人才需要查閱國外的英語資料,從事一般科技工作的人就不一定需要了。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


  一般說來,我們中國不僅僅在尖端科技方面落後於外國,在一般科技方面也遠遠落後於外國。任何從事非尖端科技工作的人要想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有長進,也必須懂得英語,以便及時瞭解國外的動態,吸取其先進經驗。就拿各個專業科研工作必然要碰到的技仁體制和應用標準來說吧,由於長期落後,我國不能在豐富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逐項確定體制和標準,而往往是實行"拿來主義",把國外行之有效的體制和標準翻譯過來,根據已有的經驗稍加修改就在國內推行了。國外制定這些體制和標準是有一個過程的,每沖體制、每項標準,甚至每一個技術術語的背後都有豐富生動的背錄材料。我們在"拿來"這些體制、標準和術語時,往往是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沒有吃透,90年代的又來了,真是"拿不勝拿"哪裡還來得及把與這些體制、標準和術語有關的豐富生動的背景材料也一併介紹到中國來呢?所以要想真正搞清楚每一種體韌、標準和術語的來龍去脈,只有去看那些沒有翻譯成中文的外文背景材料,捨此沒有其他途徑。在實行這些從國外引進的體制、標準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又需要參考英語資料,看看外國人在實施這些體制與標準過程中有沒有碰到類似的問題,如何解決等等。


  國外制定各種體制和標準的人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工作中也會有疏忽和差錯;隨著科技的發展,體制與標準也需要隨之更新。所以我們在實行各種"拿來"的體制與標準的時候,尤其是在碰到各種問題對其準確性發生懷疑時,除了積極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外,最好是詳細閱讀與之有關的各種外國資料,看看是不是"拿來"的某種體制或標準本來就有誤。筆者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多次碰到過此種問題,無一不是在詳細地閱讀了英語資料以後,對"拿來"的體制或標準加以改造,使之適合中國情況以後才得到圓滿解決的。對外開放以後,有機會詢問那些體制和標準的制定者並告之我們對其進行改造的情況,他們也都承認原體制或標準有誤,改得對,改得好;對他們也是啟發。所有這一切,離開英語是根本辦不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