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學習


From : 鄒景平 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中國有許多在科學界默默耕耘的大師,其中黃昆就是世界知名的半導體物理學家,他在人民日報寫了一篇「黃昆自述“求學、研究、教育”」,非常誠懇的跟後學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其中對學習的獨特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


 針對學習知識,我們一般人總會覺得越多越好,要不然就是要越專精越好,但黃昆卻認為「學習知識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從與應用,要與自己駕馭知識的能力相匹配。」


 這點對我而言,真是當頭棒喝!學習知識主要是為了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發生的問題,而不是盲目的累積知識,而且一定要跟自己駕馭知識的能力相匹配,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尤其網路時代,資訊蒐集很容易,但不要因為如此,而貪得無厭或好高騖遠,我們只要選取適量和適合自己程度的資料就可以了!


 網路出現人間十五年,改變人類學習的方式,使用搜尋引擎比去圖書館找資料,不但快,而且更方便。Google成為每個人第一求助的對象,這卻也帶給年輕學子龐大的資訊焦慮,雖然彈指間,就能獲得許多資訊,但如何深度解讀這些內容,卻需要人生閱歷與背景知識,否則我們只是粗略知曉表面的名詞而已。


 我聽幾位大學教授談現在的大學生,他們一方面覺察到學生承受很大的資訊壓力,另一方面也發現學生沒有耐心聽課,認為老師講的網路上都有,沒啥稀奇!對老師的尊敬之心大為下降,還嫌老師講述得不夠精彩生動,活潑有趣,並藉此常遲到、蹺課不斷。


 老師上課講解的速度雖然慢,但一點一滴逐漸注入學生心中,讓學生能更專注的消化與吸收。就像聆聽一個演講,雖然比閱讀演講記錄所花的時間多了許多,但聽眾的感受和學習的深度,卻大不相同。演講因為速度慢,才讓聽眾有了起疑和思索的空間,更會因講者的一兩句話,而突破自我思維的牢籠。


 例如,我聽中央研究院張廣達院士講「中亞大乘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才驚覺佛教的教義和宗派是人類文明不斷演化的結果,而非本自具足。後代人在原始佛教之上,陸續做了許多增添和貢獻,連敦煌的菩薩石像,都曾受到希臘石刻藝術的影響。


 然而這實相大大打擊了講台下佛教徒的信心,但主持人許倬雲教授一句:「拆散七寶樓台,或是聚攏七寶樓台,都是一念之間。」,點醒了大家,讓聽眾又重新意識到文化長流所聚合的七寶樓台的價值。


 許教授的「七寶樓台」觀念,敲扣出我的盲點,給了我新的啟發。我應用它來分析其他學問,例如「新儒學」的發展,就很有幫助。但這通常只有在面對面的對話場合,才會產生這種震撼性的敲扣。這才是教室上課或聽演講的最大好處。


 一本書的作者,要花費許多時間才完成的作品,假如初學者只是匆匆掃過,又能得到幾分真髓?但現代人閱讀時注重的,不是一本書或資料讀了幾遍,自己有沒有做整理與反思?反而斤斤在意的是數量,擔心是不是有哪些書自己沒讀到?也因此產生龐大的資訊壓力。


 所以黃昆特別強調「學習知識要與自己駕馭知識的能力相匹配」,我們需要學習的耐心,不但與人對話時,要能傾聽,即使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材料時,也要細心深讀,經由整理和消化材料,來逐漸建立自我的觀點與能力,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也別希冀只靠抄抄貼貼(copy and paste),就能快速掌握知識。


 Copy and Paste來得急,去得也快,能應付一時,卻無助於長久。花多少力氣,就有多少收穫,精明的老師開始要求學生繳交手寫的報告,其來有自。身為學習者,也要善自醒覺呀!


傳家寶


時時提醒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對社會都有獨一無二的貢獻。


出處:查爾斯.希瓦伯(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創辨人兼執行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