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真正愛孩子


From : 新手父母-親子教育專家


行為偏差的孩子切記勿以嚴厲懲罰管教孩子,因行為偏差的孩子都帶有強烈的情緒,只會造就更錯誤的行為。應該透過相處,聆聽孩子的需求,以正面的對話與孩子溝通,提供正確行為的觀念,一同陪著孩子進行改變。


  美國兒童及家庭治療的心理權威醫師/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Jeffrey Bernstein, PHD)在其著作《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文中明確指出,行為偏差的孩子易暴怒、不隨和,經常以錯誤的行為反抗師長的權威。而通常,這類孩子有可能具有反抗性偏差障礙(ODD);每位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都因生理反應而引起些微偏差,但反抗性偏差障礙(ODD)所出現的症狀包括有:學習狀況差、常激烈反抗師長權威,愛特立獨行、容易充滿報復心態…等。而身為師長的我們,應多利用機會宣導正確行為觀念,以及避免觸法,當然面對一些行為偏差學生,不是只有指責,應該要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社交技巧及相處之道與尊重他人。


循序漸進,改善行為偏差
 
 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Jeffrey Bernstein, PHD)解釋,通常行為偏差的孩子會出現失序行為時,已非短時間所造成,身為師長應該首要理解孩子會出現偏差行為背後的主要動機,避免咆哮、責備、翻舊帳等負面情緒,改以冷靜、掌握、非監控的態度,在孩子進步時給予鼓勵,循序漸進以正面態度給予支持。


親師從自我檢視開始,一齊陪孩子進行改變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必須追溯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首先,師長必須改善常訓話、常嘮叨、常翻舊帳、常使用諷刺意味言語、常否定孩子、常拿孩子與他人比較…等等負面態度。著有《管教,要掌握鬆緊》一書之黃登漢校長更提出:『接近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真正愛孩子』。學校教育的失敗,往往是老師不肯花時間瞭解學生,就用自己的經驗教導學生。家庭教育的失敗,是父母不瞭解孩子,以為自己的付出是辛苦的、是正確的,到頭來,卻是兩敗俱傷。而,針對行為偏差的孩子切記勿以嚴厲懲罰管教孩子,因行為偏差的孩子都帶有強烈的情緒,只會造就更錯誤的行為。


面對親子相處上,師長可多些聆聽,不需動不動就直接提供意見及指導,更不要使用權威來要求孩子遵從,而是應該透過相處,聆聽孩子的需求,以正面的對話與孩子溝通,提供正確行為的觀念,一同陪著孩子進行改變。


管教的鬆緊,拿捏一瞬間


  黃登漢校長在《管教,要掌握鬆緊》一書中提到,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中,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未來的成就,更期望孩子具有良好的態度及人際關係。而這些能力皆是未來孩子進入社會時需具備的重要能力。但,身為家長又怎能寄望學校及老師的教導,而輕忽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別總是把忙碌做為藉口,應撥出時間建立與孩子間的共同話題,一起參與、分享,讓孩子了解師長也可以是朋友,讓孩子把師長做為自己行為的榜樣。
 
 青春期的孩子進入叛逆期後,開始會捍衛自我尊嚴以及引起同儕注意。若師長發現問題時未及時介入導正,日後必造就更多的錯誤行為及衝突。因此,黃登漢校長在新書中強調:『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沒有捷徑也沒有簡單方式,只有透過長時間的相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當孩子信任且願意分享與傾訴時,便是管教鬆緊拿捏的最佳時刻。』


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共同努力,如此一來,即可有效改善校園環境,改變學生同儕互動,遏止校園暴力再度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