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學習


From : 總裁學苑週報 鄒景平專欄資深作家


 若想達到高成效的學習,我們一定要掌握CPR的要領,C就是內容,P就是流程,R就是複習。其中最關鍵的,也是一般人忽略最多的,就是流程。


 而教育界談到學習過程時,一定會提到元認知的理論。三十多年前,元認知(metacognition)開始進入教育和學習領域。一般通俗的的看法是它代表「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about learning)」或「知道自己如何學(knowing how you learn)」


 1970年代末期,有影響力的教育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在許多學術論文中使用這個名詞,贏得推廣「元認知」的美譽。他也發展出「成功的學習包含能夠”思考如何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的論點。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DFES)的思維技能(thinking skills)辭典,對元認知的定義如下:「規劃、評估和監督自我思維的流程(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one's own thinking)」和「為了自律或理解,而對思考進行的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in order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r self-regulation)」


 在弗拉維爾早期的論點裡,元認知有兩種含意,一個是學習者擁有的如何達成最佳學習的知識,一個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經驗的調控。元認知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過程的認知,對特定任務需求的認知,以及認知到那一個是最適合指定任務的策略。另一方面,元認知調控,則指的是能認知到自我何時已成功的完成任務,以及更關鍵的一點,它是如何完成的。


 甚至弗拉維爾也承認,元認知與一般認知(plain cognition (thinking)的差異並不是經常能馬上分辨出來的。例如,當你發現自己對學習物理並不擅長時,認知與元認知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分別就在於學習者如何使用他們自我的學習資訊。


 元認知經常發生於當學習者覺察到他們的認知(他們理解事情的能力,their ability to comprehend something)失敗,例如,無法了解一個數學公式或是文句的含意,為了促成理解,他們必須做一些工作。


 元認知的行動可以解釋成學習者的實現(realisation),首先,他們完成一項任務的知識是有限的,其次,他們擁有修正這個情況的策略。換句話來說,就是「當他們不知道做甚麼的時候,知道要做甚麼。(knowing what to do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例如,在執行任務前,學習者要問自己有那些能幫助自己的先備知識,他們第一步要做甚麼,他們期望這個任務把自己帶到哪裡去—換言之,他們的目標是甚麼?他們計畫如何達成目標?在執行任務時,他們會問自己是不是走在對的軌道上?是不是使用正確的資訊和資源?最重要的是,假如他們不瞭解某些事情時,他們要怎麼做?最後,當任務完成時,他們會自問自己做得如何?他們覺得自己是否達成目標?他們是否需要回頭並修改某些事情?


 專家認為有意識的練習這種策略,時間長久之後,會培養學習者近於無意識的元認知能力(unconsciously metacognitive),也就是他們經常會反思和依據標準來評估自己的思維、學習和自我發展策略。


 三十年後,元認知更加顯得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教育走向個人化。教育個人化的最佳表徵就是,學習者主動參與規劃並管理自我的學習目標。學習者個人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具備反映自己學到甚麼和知曉自我如何進行學習的能力,並以之規劃與實踐自我發展計畫。


 學習者要掌控學習過程,就要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更加關切反思和自我評估,並有能力認知到當學習變得困難時,相信自己有策略來處理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