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會搞砸經濟擴張


From : 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在過去,美國是全球知名的儲蓄國家。從建國至今,美國人每年通常可以存下所得的百分之十、或者更多。這個好習慣不僅協助美國建立起龐大的儲蓄供給,做為發展工業活動之用,更幫助家庭和社會度過許多難關。


  然而,近年來,經濟學家卻大幅降低儲蓄在經濟價值鏈中的重要性。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將儲蓄視為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凱因斯學派認為儲蓄有礙成長,因為它讓金錢停止流通,而且減少消費(他們以為消費是創造成長的要素)。決策者受到這些觀念所影響,於是立法獎勵支出、懲罰儲蓄。


  因此,這些年來美國人的支出已經超過所得。這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可是,在現代世界,貨幣可以跨越國界自由流通,再加上神奇的印鈔機製造出要多少、有多少的假象,暫時蒙蔽了美國人,讓他們忘了這個簡單的事實:消費不可能大於生產;借貸不可能超過儲蓄?? 至少撐不了太久。


  當美國經濟在西元2008年步入逆境時,政客和經濟學家出於本能,設法讓消費者花更多、存更少。


  他們全都搞錯了。為了支出而支出,一點意義都沒有。要是你花了100萬,什麼都沒買到、只買到空氣呢?這要如何造福社會?賣空氣給你的人當然受惠,你的100萬變成他的了。若使用現代經濟學會計的方法,像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計算,這筆交易當然看起來像真的商業行為,可以被計為價值100萬美元的成長。


 可是,買空氣的行為並不能改善整體經濟。空氣無所不在。必須要是被生產出來的東西,才能為消費賦予價值。


  消費只是我們用來衡量產量的標準。既然每一樣被生產出來的東西最後都會被用掉,消費又有什麼重要性呢?就算是一開始沒有人要的東西,等到它降價,也會被買走。不過,東西一定先要被製造出來,才會被人購買、使用。生產會增加價值。


  儲蓄創造資本,才能用來擴張生產。因此,存下一塊錢所產生的經濟效應遠大於花掉一塊錢。不用浪費時間向經濟學家或政客解釋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