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春日午後,四歲大的亞歷斯遇到一個問題,他用了一個很平常,但是不顧他人感受的方法來解決。他想騎自己的腳踏車,但問題是,姊姊愛麗森正騎著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亞歷斯把愛麗森推下車,然後自己跳上車,揚長而去。這的確是在每個兒童玩耍的地方,尋常可見的景象。很多兒童發展的專家認為,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年紀小的孩子無法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帶給別人的感受。而我的研究卻發現,真正的原因並非如此。即使是幼兒園中班、小班的孩子也能學習注意別人的感受,然後使用這個資訊來解決他們的人際問題。
當孩子沒有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成年後,他們也會把這種解決問題上的障礙,帶進他們的生活裡。以三十歲的賴瑞為例,在他上班的房屋仲介公司的辦公室裡,大家都認為,賴瑞自私自利,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明知道應該介紹給其他仲介的客戶,他照接不誤;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別人會面洽公;安排會議時間時,不會考慮到同事和客戶的行事表。和賴瑞有共事經驗的人,都會被搞得氣憤莫名,因賴瑞不曾停下來思想,自己的行為帶給旁人的感受。
其實,很多像賴瑞這樣的人並不是真正自私、不顧他人感受;他們只是從來沒有學過,做決定時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不幸的是,因為在他們解決問題的程序中缺少了這個成分,他們的朋友因而少得可憐,他們也常常在事業升遷中,遇到瓶頸。孩子也是一樣,因為他們做事的時候不會考慮到自己行為帶給別人的感受,他們常常失去朋友,每天總會遇到一些難題。
「我能解決問題」課程中的第二個步驟是,幫助孩子在解決日常的問題時,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一個有著像亞歷斯這種問題的孩子會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不能把腳踏車要回來,我很生氣,但是,如果我把愛麗森從腳踏車上推下來,她會很生氣。」這是脫離賴瑞模式,邁向建立尋找多元解決問題辦法習慣的第一步。而多元解決問題的辦法中,也包括那些既公平又兼顧他人需要的辦法———這是一項能伴隨孩子走過青少年及成年生活的技能。
當媽媽確定亞歷斯和愛麗森已經能夠經常使用上一期電子報所介紹的「我能解決問題」詞彙,很快辨認這些詞彙,並且在文字遊戲中運用自如,她就開始把情緒的詞彙和問題加入「我能解決問題」的對話中。解決問題時最常會用到(也是「我能解決問題」遊戲的焦點)的情緒詞彙是:高興(happy)、難過(sad)、生氣(angry)、得意(proud),以及挫折(frustrated)。
解讀畫中人物
有一天晚上,愛麗森和爸爸到學校參加聚會,媽媽把亞歷斯叫到廚房裡。(兩歲大的彼得當然也跟來了。)媽媽為他們兩人倒果汁時,邊跟他們說,他們可以用上個星期學到的「我能解決問題」詞組,玩一個和情緒相關的新遊戲。媽媽把那個圖畫拿給亞歷斯看。(你可以用這幅圖畫或是其他的圖片。)媽媽要亞歷斯用是/不是的詞組來指認圖片中孩子的情緒。
指著那個面帶微笑的男孩子,媽媽說:「這個男孩子面帶笑容,你認為他高興嗎?」
「呀!」亞歷斯說,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
媽媽指著一個在哭的女孩說:「這個女孩不笑,你想她高興嗎?」
「不高興,」亞歷斯說:「她在哭。」
「不高興。」彼得重複哥哥的話。
「你想她的感受是什麼?」
「我不知道。」儘管亞歷斯沒有說出好答案,媽媽還是保持耐心和愉快的態度,她問道:「是高興嗎?」媽媽露出高興的表情,「或者,是難過嗎?」媽媽很誇張地做出一副悲傷的樣子。
意識到亞歷斯需要更主動參與這個遊戲,媽媽繼續說:「現在,你指出哪張圖片中的孩子是表現出高興的。」 亞歷斯指出有高興表情的孩子。
「很好,現在指出那個孩子是不高興的。」
亞歷斯又指向那個高興孩子的圖片,然後為自己搗蛋的行為,笑倒在地上。媽媽知道亞歷斯只是在和她開玩笑。
有些孩子偶爾會提出好笑、不相關,甚至是相反的答案。有些孩子會笑得歇斯底理,或是扮鬼臉。如果在你和孩子進行「我能解決問題」對話中發生這些情形的話,效法書中母親的榜樣,用正面的態度繼續課程。生氣或責備,更容易鼓勵這類的行為。當孩子更熟悉這套課程的想法時,搗蛋的行為通常就會消失。當「愛搗蛋」的孩子有正常反應時,一定要嘉許他們的努力。
亞歷斯、彼得,和媽媽繼續玩這個遊戲,在指出微笑和沒有微笑,哭和不哭、高興和不高興、難過和不難過的孩子的問題之間轉換著。當亞歷斯和彼得答錯時(故意與否),媽媽只是(用誇張的臉部表情)重複說出,笑著的孩子可能覺得高興,而在哭的孩子可能覺得難過,然後再問一次相同的問題。
當愛麗森和爸爸回家時,媽媽和亞歷斯還在玩這個遊戲。當愛麗森問起這些圖片是做什麼的,亞歷斯霎時變成一位很熱心的「我能解決問題」的情緒詞彙專家。
「你要指出某一張圖片,」亞歷斯向姊姊解釋,「你要說出那個男孩或是那個女孩是高興或是難過。就像這樣!」(亞歷斯指著女孩)「她是難過的。」
「你怎麼知道呢?」亞歷斯的爸爸問。
「因為她在哭。」亞歷斯回答,這時彼得模仿做出一個難過的表情。
「這我也會,」愛麗森說,「看著,」(指著男孩的圖片)「高興。」(指著女孩的圖片)「難過。你看,這很簡單。」
「哇!」亞歷斯哭了起來,並且出手打了愛麗森。他期望愛麗森能夠對這個新遊戲反應熱絡一點。
「愛麗森,」媽媽接口,「亞歷斯和彼得喜歡用手指著這些圖片,讓我們看看你能不能記住。如何配合圖片來使用這兩個詞彙。」
「什麼意思呀?」愛麗森問道。
「這個男孩和這個女孩(用手指向有著難過表情和高興表情的圖片)有相同的感受,或是,他們有不同的感受呢?」
「不同。」愛麗森回答,她對用字遣詞感到有趣。
在他們後來的「我能解決問題」對話中,媽媽常常會反覆強調相同以及不同,幫忙孩子了解,不同的人對(相)同一件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