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節義的大道理,光是透過教條式的訓話是無法深入人心的。然而藉由故事書的情節,有些難以解釋的道理,卻好像立刻活靈活現了起來。以下這些故事書,都是我隨機從家裡的書架上摘選出來的,每本書都有特定的主題,將好品格的觀念和正確的人生態度穿插於其中,透過故事的生動情節先引發孩子的興趣,自然而然地,這些概念就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內心。



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東西,百分之百都會涵括在童書作者的寫作範圍內。現在的出版業非常發達,舉凡我們想教孩子的東西,不論是什麼樣的議題,都能在故事書裡找著。從怎麼鼓勵孩子用小馬桶?為什麼每天都要刷牙?到單親、殘缺、死亡、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甚至什麼是知足常樂?這些看似較難解釋給小孩聽的人生態度,故事書裡通通都有。


例如,《穿過隧道》這本書的故事,是敘述一對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因為哥哥執意進入一個隧道而變成了一座石頭雕像,結果妹妹勇敢地進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體,雕像於是因為妹妹的體溫而漸漸溶解,才救了哥哥一命。整本書裡沒有提到一句「兄弟姐妹要相親相愛」,但透過故事中那種兄妹相依為命的情境描繪,當孩子再三要求我唸這個故事的同時,也等於不費吹灰之力幫助了我,傳達或加強我想教給孩子的道理。


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因為對環境還不熟悉,於是和三年級的姐姐相約,每節下課在操場見面一起玩。一天下課回家的路上,姊姊說:「媽媽!今天有一節下課,我幫老師送完東西,正準備走回教室,突然往操場看過去,天氣好熱,好大的操場只有一個人站在中間,仔細一看,竟然是我弟弟。」「我太忙了,忘了要去找他,所以趕快跑過去,摸摸他的頭、親他一下,後來上課鐘響,我們才分開了。」「摸摸頭、親一下」,這好似連續劇的場景,真教人感動這樣親暱的手足之情,也不禁要慨嘆現在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愈來愈多,讓我簡直想去幫社會局拍「鼓勵生孩子」的宣導短片呢。


*故事書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
學齡前的孩子,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可以一唸再唸,毫不厭倦。試想一本故事書一旦說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誰是好孩子?誰不該仿效?大人也就不必再囉嗦一些連自己都不想聽的大道理了。孩子年紀雖小,心思卻是很細密的,我只是不間斷地唸故事書,但孩子大部分的好習慣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了。


當孩子漸漸大了,開始需要教導他們一些規矩時,很神奇的是,道理我只要說過一次,不用費太多唇舌,兩個孩子就能輕易了解我的話,並且確實地遵守、執行。連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讚嘆,這兩個孩子為什麼「這麼受教」!


有一回坐捷運,一個小朋友看見空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無視於身旁父母的存在。於是,我趁機簡單地跟當時讀幼稚園中班的兒子講解了一下「禮讓的道理」;沒想到自此以後,如果捷運上只有一個空位時,就會聽到一個小男孩大聲地問:「姐姐要不要坐?媽媽要不要坐?」等我們都搖頭了,才見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他的禮貌,常常會「驚嚇」到其他的乘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