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學爵士舞了:怯場
人物:小貝(十二歲)、愛亞(三十一歲,小貝的媽媽)
客廳突然發出巨大的關門聲。
「小貝,是妳嗎?」廚房傳來詢問聲。
只聽到一聲「嗯!」簡短的回答,還有運動提袋丟在地上的聲音。
愛亞探出頭來,關心地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是學校的事嗎?」
「不是。」小貝有氣無力地回答。愛亞沒有繼續問下去。「妳要不要喝杯茶?」小貝點點頭。
靜靜地過了十分鐘、小貝喝了半杯茶之後,開口說:「我不想學爵士舞了!」看來好像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可以改變她的想法。
愛亞沒有勸阻她,反倒是好奇地問:「妳對舞蹈沒興趣了嗎?」
「才不是,」小貝回答,「但是……」她盤起腳、雙手握著茶杯。
「是音樂不對嗎?」愛亞想知道。
「不是,音樂很酷呢!」
愛亞表示理解地點點頭,喝了口茶。「那妳和珊珊吵架了?」
小貝有點急地紅著臉說:「我從不跟珊珊吵架。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喔,那我真羡慕妳。」愛亞淡淡地回答。「我和我最要好的朋友昨天才吵架呢!」
「和莉莎阿姨?」小貝無法置信地問道。
有關爵士舞的話題暫時被擱在一旁,愛亞開始說起一些自己與手帕交爭執的情形。
接著進入第二回合──「抽絲剝繭」。「是老師很驢嗎?」
小貝沒有立刻否認這個問題。「哎呀,……阿莫老師是有些缺點,但他其實還不錯啦!」
愛亞又問:「是因為上星期才買的舞衣不合適嗎?」她知道不是因為坐巴士的時間太長,也不是因為其他女孩的競爭。
愛亞的目光掃到釘在廚房牆上、記載家中重要事情的行事曆白板。「爵士之夜!」是下星期六舞蹈社在學校禮堂舉行的表演。
「那是不是跟表演有關?」
小貝的眼神顯示愛亞終於命中核心。知道問題是什麼,一切就簡單了。愛亞進一步問:「是不是小女孩怯場呢?」
小貝微微一笑:「對,她怯場了。」
「嗯,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母女倆就像知己似地討論起怯場這個問題。
「喝『蠻牛』怎麼樣?可以讓她活力充沛喲!」愛亞問道。
小貝被愛亞幽默又正經的話語逗得笑開來。最後她終於承認自己害怕出場表演。
愛亞對小貝怯場的心理表示了解。
「如果妳不跳的話怎麼辦呢?」
「什麼怎麼辦?」
「我的意思是班上其他人要怎麼辦。妳在整支舞碼中跳某一個位置,對吧?如果妳不跳,那其他人要怎麼進行呢?」
這時小貝開始描述上週舞蹈班進行排練的情形。她的雙眼閃閃發亮。由於很多動作用做的比用說的容易了解,所以小貝直接在媽媽面前表演起一小段舞碼。愛亞甚至把桌子搬到牆邊,讓小貝有更多空間可以表演。看著小貝的表演就知道她不該放棄爵士舞。
小貝說小妮及娜娜可以代替她的部分。問題解決了。小貝還是繼續參加舞蹈班,但下週可以不必面對怯場的壓力。
「爵士之夜!」當天,愛亞及小貝坐在觀眾席上。小貝很興奮、紅光滿面地看著夥伴們的表演,她幾乎無法靜下心來坐在椅子上。愛亞側身問小貝:「小姑娘還會怯場嗎?」小貝愣了一會兒,說:「她已經不會怯場了……下一次表演她一定要自己上場。」
‧深度評論
要從毫無頭緒中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不容易,尤其是問題中摻雜著許多情緒的時候。這時身為啟發者的您必須提供孩子協助,把糾結一團的線慢慢解開。最好的方式是依當下的情況一步步加以詢問,而不要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議。淚眼汪汪的情形、過度憤怒的反應,都有它的原因。您必須試著追本溯源,找到那個源頭。
在這個例子中,愛亞可以隨便處理女兒拒絕上爵士舞課的問題,這樣簡單多了,例如:「沒問題,妳不用再去了……」(放任型),或是:「既然已經開始學了,就要學完,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不可以這麼任性。」(設定界限)。但一個啟發者會以詢問的方式來縮小問題的範圍,而且會從整體面來思考,像是整個舞蹈班對個人的影響,也就是說班上其他學員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啟發者要找出群體壓力是帶來激勵還是讓人沮喪。舉例來說,如果愛亞發現小貝不想再學爵士舞是因為她是班上跳得最差的,那麼,愛亞可以使用讓小貝換到另一家舞蹈班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啟發技巧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孩童的疑問和好奇心是幫助他們找到問題核心的自然工具。身為啟發者的您同樣也可以這樣問孩子,而且是一直問、不斷地問。在這個不斷追問的過程中,您將會逐漸界定出問題,然後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