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一定要有本的,而這個本,要靠自己賺。」
會賺錢還要會存錢,如果沒辦法控制預算,也會有大麻煩……,
從小學會預算式花費,長大後就不會變成卡奴。
文.游子瑩
澆花、洗衣服、晒衣服、吸地板…」在開放式的廚房和餐廳中間,掛著一個寫著家事類別的可愛告示版。這是秀朗國小家長會長沈絮凡近2年以來,給兩個小孩的生活訓練,也是小孩們目前重要的賺錢管道。
現在,固定的家事項目共有7項,其中,還包括了練習小提琴及鋼琴。因為,讓孩子做家事,除了可以訓練生活習慣、以勞力賺取所得和學習幫忙媽媽之外,更重要的是維持小孩的持續性。
讓孩子依能力和喜好選家事項目賺零用錢
沈絮凡並不要求孩子成為音樂家,但希望孩子透過學習才藝,了解音樂之美,而才藝是要練習才有進步,所以,才把它放進「付費」項目中。
由於兩個孩子差了3歲,完成家事的能力有別。於是沈絮凡以家事的困難度訂出不同的家事價格,像澆花是最簡單,所以,就是澆一次花就給5元;而吸地板相對困難,一次給30元。實施之後發現:兩個孩子覺得澆花最容易、最好賺,所以,都搶著要澆花。但為免水澆多了,花會一命嗚呼,她只好和唸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商量,因為弟弟年紀較小,所以請女兒把「簡單任務」讓給弟弟做。
以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家事都很簡單,但要維持一個長遠的習慣,只怕連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因此,讓孩子做喜歡做的項目,才能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姊姊不愛吸地板,但愛洗衣服和晒衣服;弟弟愛吸地板,因為吸地板像是玩汽車一樣,滑過去就好了。」
到了暑假之後,沈絮凡把單項付費的方式,改為做完所屬的家事才一次付30元,例如平日「澆花┼吸地板」可以領35元,但現在只能領30元。這樣一改,孩子的「薪資減少、勞務增加」,難免有所抱怨;但沈絮凡告訴孩子們,因為平常要上課,特別撥出時間來幫忙做家事的價格較高;相對的,暑假時間較多,所以家事的價格較低。
只是薪資降低,孩子們會不會罷工?沈絮凡笑說,「不會啊!他們做得很開心,因為做完家事,馬上就可以領錢,沒做好的人,當天可就沒有零用錢可領了。而且,孩子們做了家事之後,還會互相盯著對方,不讓對方不小心弄髒環境。」
給200元買全家早餐購物時討論是否需要
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選擇接班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預算,因為如果沒辦法控制預算,將會有大麻煩。看多了電視上或身邊朋友淪為卡奴的種種案例,讓5年級後段班的沈絮凡深深體會到,現代人早已不再是「賺多少,才花多少」。即使沈絮凡像所有父母一樣,願意給孩子全世界,但為了孩子的將來,除了「有賺才有錢」外,更要讓孩子花錢都花在預算內。
每天早上,送小兒子去上課前,沈絮凡會交給他100元;但告訴他早餐只能買50元,然後讓已經學會二位數算數的小兒子,自己在便利商店中,展開每一天的採購遊戲。隨著季節不同,便利商店的產品也有所不同,加上很多可愛的小玩具,難免會迷惑小孩的眼光,「但我不會跟著進去,我就在外頭等,讓他在預算內自由選擇。」這是一種讓孩子學習控制慾望的方式。
對於大女兒,沈絮凡則會讓她在假日時,負責在預算200元內,買妥一家4口的早餐。只是,有時難免會有意外,有時想買的東西和價格間計算得不精確,大女兒回來時會說:「爸爸,今天我的錢不夠,你沒有早餐吃。」讓大人們哭笑不得。現在,帶兩個孩子去量販賣場時,不再讓他們把想要的東西一股腦兒地丟在購物車裡,而是每買一項產品,就討論家裡「有沒有需要」,並拿錢讓大女兒去付帳,「感受家計用度」。
家事酬勞加上壓歲錢讓女兒自付投資保單
攤在客廳桌上,一個個小塑膠袋裡,裝著各國的硬幣和少量的紙紗,這是每周三下午,沈絮凡上課的道具。在這一小時的課程裡,母子三人像在上課,也像在遊戲,有時,也會到學校教小兒子的同學們理財知識。
「我不只是教孩子認識外幣,有時一起玩大富翁,有時拿著信用卡繳費通知單,就教起什麼叫做應繳金額、最低繳費金額。」沈絮凡覺得理財就是生活,所以,生活中所有和錢有關的,都可拿來當教材,像是外出用餐付帳時,發票上為什麼要打統一編號,她都會跟孩子解釋起打統編和節稅之間的關係。
沈絮凡覺得教孩子理財,不能躁進,否則孩子不但不容易理解及接受,也會讓孩子變得市儈;所以,在孩子們20歲以前,她不打算讓孩子親自操作股票、基金之類的理財工具,但要讓他們充分參與理財的過程。像現在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銀行帳戶,大女兒的存摺、印章及金融卡都是由她自己保管,而金融卡的密碼不但是大女兒自己設定,也只有她一個人曉得。而尊重孩子的沈絮凡,當初帶孩子們去銀行開戶之前,還有一段可愛的小故事。
因為,小孩子很單純,看得到、摸得到的錢,才是自己的,所以無法體會銀行存摺上冷冰冰的數字,也是錢。有一回,小兒子到女兒房間去玩,意外地在床下發現了姊姊的錢。沈絮凡趁此機會,讓小兒子明白因為「存錢」,使姊姊的錢比較多;也讓大女兒了解,錢放在床底下,可能會「不見」的風險,而成功地讓大女兒願意把錢拿到銀行存。更使她了解把錢放在銀行後,銀行會把大家一點點的錢匯集起來借給要蓋房子、買房子的人,然後就會給我們該有的報酬──利息,所以,錢放在銀行不只不會不見,還會長大。
去年,大女兒買保險,在傳統型保單和投資型保單間,沈絮凡讓一同聽完業務員解說的大女兒自己決定,最後,她決定買投資型保單,因為「它會讓錢長大,等到我20歲時,就有一筆錢可以用了」。不過,高達6萬元的年繳保費中,沈絮凡選擇讓大女兒負擔一半,從壓歲錢及做家事賺到的錢支付,因為這樣才能讓大女兒充分感覺到,「理財是一定要有本的,而這個本,要靠自己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