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滋宜博士/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總裁學苑創辦人
班傑明‧波爾格(Benjamin Bolger)6月5日(2008)得到哈佛大學的設計專業博士學位。驚奇的是他可能是現代史上擁有最多高等學位證書的人,年僅三十二歲,卻擁有牛津、劍橋、哈佛、史丹福、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學府頒發給他的十個碩士學位。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小就是一個閱讀障礙症患者。小學一年級被診斷出後,待過許多小學,老師放棄了他,她母親決定自己教,她告訴班傑明不要認為自己是笨蛋,經常帶他去參觀博物館和古蹟,成為他最好的啟蒙老師。
靠著母親讀書本與作業習題,班傑明不斷努力學習,而他的作業也必須透過口述,再由母親或速記員記錄下來。
他說:「我生活的經驗造就我今天的樣子。」他會這麼強的求知欲,是因為他「從小就了解到生命應該不能被浪費或亂揮霍。」現在為了回饋社會,以及父母對他的栽培,每天花十小時研究,五小時教書,要活出自我的價值。
啟示:
人出生不是自己選擇的,但卻可以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也因此造就不同的人生。當中,最關鍵的就是學習與不放棄的態度,從平凡中變得不平凡。班傑明的例子正是如此,重要的不是他的學歷數量,而是背後的學力─學習力以及父母不放棄的鼓勵與愛。
學習力比學歷多寡更重要,學歷僅是學習力的成果之一。
除此,孔子說「有教無類」,也在班傑明身上再次得到印證。每個學生的特性不同,所以教法也需要不同,這個道理我們雖然知道,但是卻沒有去實踐。所以許多被老師認為有問題,而放棄的學生,其實都是傳統教育所不容的特殊人才,如果能給予他們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正面肯定激勵他們,未來他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領袖人才,為社會作出貢獻。
事實上,教育改革的根源就在思維的改變,如果我們迷信於傳統的教育方式,即使改變入學或考試、評量方式,是否就能讓小孩子真正享受於學習,或培養出小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果不能,我們所談的教育改革,僅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並不具教育改革意義與使命。(黃祖強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