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經驗豐富的印地安人
人物:小莎(八歲)和小迪(五歲)姐弟、他們的父母馬克(三十八歲)及安琪(三十六歲)
由於馬克工作很忙碌,最近幾個月來他們一家人要一起渡個週末實在是很難,因此這個週末要到山上的朋友家玩二天讓大家都很興奮。
天公作美,週六是一個很適合郊遊的日子。下午大家要一起去爬山。根據路標指示,從朋友家到達第一個「山頂」大約要二小時。馬克看了標示什麼都沒說,心裡很篤定自己可以在二小時內爬到山頂;但安琪和孩子們卻是在他後頭苦苦追趕。
「爸爸為什麼跑這麼快?」小迪問媽媽。
安琪雖然也覺得馬克走太快了,但還是幫他說話:「我們要趕快爬到山頂呀!」
「爸爸跟人約在那兒嗎?」小莎問道,「我還以為我們的時間很充裕。」
安琪笑著說:「妳說得對,爸爸並沒跟別人有約。」
馬克發現家人在他背後開他玩笑,很不巧他今天沒有自嘲的心情,所以氣氛感覺有點糟。安琪試著尋求「可行的」妥協,她對馬克說:「我們雖然得要爬山二小時,但大家都認為『過程』才是這趟旅程的『目的』。這裡有一片草地、一條河,那邊有片樹林和新鮮的空氣,我們可以在這裡做些什麼呢?例如摘花……」
「我也覺得一直爬山有點無聊。」小莎馬上跟著附和,還建議:「我們也可以觀察瓢蟲、鳥兒或是收集石頭。」
小迪一聽馬上張大眼睛、仔細地搜尋地面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石頭。
「我以為我們應該享受壯觀的山景的,還有……」馬克難掩失望地說。
安琪溫柔地打斷馬克的話:「我們還是可以呀。山景可不是只有在山頂才能看到的喲。」
「沒錯,」小莎附和媽媽的話,「就像我們可以用望遠鏡看山,也可以用顯微鏡!」她在草地上搜尋了一會兒,然後彎下腰撿起一根羽毛。
馬克看著小莎、安琪及小迪,從他們臉上的笑容看來,很明顯地他必須少數服從多數。雖然他有些失望,但還是打起精神接受事實,因為他可不想破壞目前的和諧氣氛。
馬克隨即扮演起印地安酋長、用低沉的嗓音說:「大家聽好了……你們負責把這裡整理整理,我到山頂上去打獵。嗬喲!遵照我的命令去做吧!」
孩子們聽了暗自竊笑,安琪則配合丈夫的遊戲,以誇張、嚴肅的語氣回應(安琪想要找個合適的印地安名字,正好看到馬克的背包名稱):「喔,『漫遊的袋子』,我們希望你前往山頂的路途一切順利。不要讓我們等太久。『小羽毛』、『小飛石』還有我……啊……」安琪一時想不到適合自己的印地安名字而有些結巴。
『與酋長跳舞』,小莎促狹地幫媽媽接話。
馬克用誇張的語氣說:「至少大家知道在舞蹈中誰才是老大。好啦,二小時後見!」馬克向家人告別,還發出印地安人的呼叫聲,往山頂方向前進。
對馬克來說,二小時代表的是路途的長度,但對其他家人而言,二小時只是時間長度;而且在優美的山光水色中,家人所走的腳步並沒有比他們的「酋長」來得少。
毬果及石頭都已經收集好了,花也摘了,瓢蟲也看了,營地也建造好了,安琪與小莎及小迪把雙腳泡在清涼的小河中,愉快地聊天。
二小時之後,馬克背著鼓鼓的背包──他的「獵物」,從山頂回來。「『漫遊的袋子』感謝印地安大神幫助他打得獵物。」馬克把手中的袋子抬起來向印地安大神敬謝。
「印地安大神長得什麼樣子呀?」安琪促狹地問。
馬克的回答很無奈,而且很不印地安人式:「他叫歐伯伯,只幫我點小忙就要我付五百元。」
「爸比,快來看我們的營地!」小莎和小迪拉著爸爸的手來到一個由石頭圍成的圓圈。圓圈裡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是今天下午的戰利品:毬果、石頭、花及一些藥草。
馬克對這一堆戰利品表示肯定,並將他的「獵物」分給大家:三明治及罐裝飲料。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到底誰才是最會利用這兩個小時的人?」看到大家愉快的樣子,馬克也不確定到底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了。
小莎立即回答:「我們大家!今天下午就像建達出奇蛋一樣!」
馬克不懂地看著女兒。
「有巧克力可以吃,又有玩具可以玩呀!」
安琪與馬克對女兒的機靈感到驚奇又驕傲。
‧深度評論
大人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往往忽略孩子個別的需求。例如爬山的路途對大人來說,常常只是「時間長度」,但對孩子而言,爬山的「過程」才是主要的目的。共同體驗生活的樂趣及探索自然,遠比攻頂來得重要。
在許多方面,反而是大人要向「小傢伙」們學習──重視當下,重新尋求對自然的感觸。這點與對於細微之處的愉悅以及衡量尺度的的轉換有關:路途轉換為時間。請注意以下的公式:
力量×路途=工作
路途=工作÷力量
啟發的路途=過程就是目的
目的=共同的歡樂時光
‧啟發技巧
沒有人會做他本來就不願意做的事。身為「啟發者」的您應該仔細發掘「家」這個團隊中,每個成員都不相同、真實的目標是什麼,而且要努力提昇家人共同相處的時光品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