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一隅,約莫五歲的孩子,逐字唸著一本字數不算少的英文故事書,坐在旁邊的母親一副仔細聆聽的專注模樣,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為榮。咦,說錯了?是「自己」的成就,還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驚膽戰的是,那孩子明明唸的是英文,怎麼乍聽之下,卻像是在說國語呢?因為認字認得有些吃力,所以字與字之間彷彿隔了三里路遠,而且語調、發音……聽得我冷汗直流。


朗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絕對是值得鼓勵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時機呢?對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成就」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媽媽想必花了很多的時間在上頭(或是花錢請別人花時間也行),但孩子只是接受命運的被動者,沒有選擇的空間。


問題真正的癥結在於-英文學習的前後次序被錯置了。這樣的閱讀成就,勾勒出兩個問題點:


‧應該要先聽再說:如果讓孩子暴露於足夠的英文環境中,讓他們先「聽」個夠,聽多了再開口說話,就不會有這樣嚇人的朗讀結果。因為人類「說」的能力,是奠基在「聽」之上。就像先天就耳聾的人,是很難學會說話的。
‧可能造成時間排擠效應: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當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訓練」孩子讀字,相對地,「聽」的機會就被排擠掉了。


讓孩子快速認字、讀字,甚至寫字,有時真的可以撫慰一些「擔心孩子未來競爭力」的父母,也是補教業者向父母展現成果的最有利證據。但是,循序漸進才是教養的正確方向,也是幫助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自然方法。雖然,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讓孩子聽英文故事,一時之間、甚至是兩三年內,都可能看不到具體成果,然而「聽」是語言學習上很重要的基礎期,孩子還沒走穩就想著要他跑,有時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償失。


語言關鍵期重要嗎?


失衡的英文學習風氣,讓孩子成為犧牲者


如果要討論語言學習的理論和研究,可能十本書都寫不夠,的確有許多專家、學者、博士、教授,持續不斷地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縱使研究和實驗結果堆積如山,我則從自己的親身經驗中發現:生活在一個非英文的環境中,光靠唸英文故事書,孩子就能習得這種語言-雖然只有「聽」的能力。可別小看這「聽」的能力,在語言學家的眼裡,光是「聽得懂」一種語言,就是上帝造物的神秘所在。


我所憑藉的,只是那小小的故事書。它甚至是一個不能和孩子互動、也無法讓孩子看見嘴型的死東西。我在有限環境下創造出來的這個教孩子第二種語言的方法,或許有待語言專家來解答它的奧秘。


很多人都相信「語言關鍵期」的說法,也就是在某個年齡之前接觸一種語言,可以學得又快又好。如今有太多父母都憂心孩子的「英文能力會影響將來的競爭力」,又不相信現有的教育制度,加上補教業者為了商業利益而推波助瀾,於是,整個社會的英文學習風氣,已經被推向一個父母需要警惕的失衡狀態。


「竟然有父母拿英-文-聖-經,要我教六歲的孩子。」「我要主動推掉星期五下午的家教,那個已經一整天待在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下了課以後,家長竟然還要我一對一幫他補英文。」我認識的一位外籍英文教師,不禁為這些被我們錯愛的孩子感到憂心忡忡。


因為家長不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合適的,在毫無頭緒、又不想輸人的比較壓力下,孩子往往就成了頭號犧牲者。


語言的關鍵期,就在於聽和說


然而,當社會現象偏頗至一定程度,另一種聲音就會出現:「人的一生中,並沒有某個特定時間不適合學語言。我們生活周圍也不乏過了關鍵期才學英文,也很成功的例證。」這種論調總讓我腦門充血,何不乾脆直接告訴我「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算了。我們不要少數成功的例證,我們要的是整體社會英文能力的提升。


或許,多早開始學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證;但是,啟蒙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當,絕對是關鍵的所在。


無論如何,我是相信語言關鍵期的。端看那些隨父母移民的孩子就知道,年紀愈小的孩子,似乎不必花什麼力氣就能將當地的語言學得又快又好,而父母呢?卻怎麼也無法達到那個境界。


為什麼說「聽、說、讀、寫,請照順序」?因為,語言的關鍵期真正說起來,就是指「聽和說」。就好比這一代國語、閩南語雙聲帶的父母,兩種語言都可以應用自如,而我們都是在關鍵期之前就同時接觸國語和閩南語了。


至於我們的英文教育,則是接觸時間太晚而且方向不對,以致說英文時,我總覺得腦子裡像是在做中翻英考題,有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既然「聽、說」是有關鍵期的,當然應該放在「讀、寫」前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