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不管過去或現在,在經營管理上,我常談到「合理化」,事實上,「合理化」的意思也就是順應自然做事情。


最近輔導的一家企業,希望我去跟他們談談「高階經營人員應有的認知及做法」。我的職業生涯就是高階經營人員,這個題目正好讓我從個人認知,在各種情境中的所做所為,以及我對人事的態度做一次檢視。


如果說我有些許小成就,關鍵不在於學歷,而在於我的認知與態度。


我的第一個認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自然是因果的關係,種下惡因自然得惡果,種下善因自然得善果,這是自然的定律。就像是我們在後花園種了一顆蘋果樹,收成也一定就是蘋果,而不會變成其他的水果。


未來有二種,一種是已知的未來,一種是未知的未來。已知的未來是因為我們已經種了「因」,未來他的「果」只是時間問題。未知的未來是因為我們尚未種下「因」,故未來的「果」是什麼?就無法知道。


有些人碰到疑惑時會去算命,你可能會發現,算命先生有些說的很準,但有些卻說不準,理由就在於,準的部分是你已經種下因,果自然早晚就會顯現出來。而不準的部分是因為你還沒有種下因,當然會收什麼果就不會有人知道。所以不管是宗教或是命理,通常都會勸人多種善因,多行善事,心安理得生活才能順遂。


當我這樣說,就有人問我:「公司做了很多照顧員工的事情,為什麼還是有些員工不領情,為什麼好心沒有好報?」。


我說:「不要把因果關係看的這麼短淺,也不要做了一點什麼,就期待立即得到你認為應有的回報,如果你有目的性的這樣想、這樣做,大概會感到失望。照顧員工本來就是企業應該做的事情,不能視為是對員工的恩惠,而應該視為是對員工的感謝,當你持續這樣想、這樣做,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點滴下來,所得的善意回饋,將是企業最大的能量與資源。」


企業是如此,個人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常鼓勵年輕人要多種「善因」,要知「感恩」,結更多「善緣」,則我們成功的機會就越多,而企業與員工之間若能相對互以感恩的心對待,則公司發展的前程將無可限量。(馬紹慧整理)


■ 關鍵概念:因果有其「因果時差」,即我們種下的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到果,有時候是立刻會收到果,有時候卻在不知的未來才收到果,所以我們該重視的,不是我們什麼時候會都到果,而是我們現在種下什麼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