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死的開端、死是生的肇始,一個生命的誕生,多半受到喜悅地迎接與呵護,也象徵一個新的希望與開展。然而,也有的是一來到世間,非但未受歡迎與祝福,還飽受摧殘。佛家強調生命的根源是來自心識,其維繫力量是一切因緣業力所感召,生命就在業緣中來去,並不只有今生今世,而是不斷地生死相續。


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古今中外東西方諸多哲人,也深層地探索。東方儒家以現世、積極的心境看待生命,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死固然為必經之途,但生而為人更應善盡本分,是故大倡孝悌仁義的理念,教導大眾如何學做人。莊子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言以蔽之,生死是極其自然不過的事,人應處之而安然自在。


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認為:身體只是心靈實現其目的之必要條件,心靈才是行動的真正原因。此外,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427-347B.C)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實體,與理念同類,靈魂是先於肉體而存在的,是不死的,且降臨於肉體之前。


 


西方哲學歷經不同階段演變的觀點,自宇宙本質的探討,乃至對人和信仰的關注,因層面的不同,對生命的定義與價值觀也迥然不同。無論辯證如何,真理卻是恆常不變的。


 


佛教主張人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地大,如人身皮肉、筋骨;水大,如人之血液、涕唾;火大,如人之體溫;風大,如人之呼吸。由於業力的關係,生命才繼續存在。在佛典《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描述,有一回佛陀領眾南行,在路邊見一堆枯骨,便五體投地恭敬地禮拜,並向滿是疑惑的阿難尊者解釋:「此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從中可明瞭,佛陀已往返人世許多回,並且告誡眾人:生命,並非只有一生的老死之後就全然斷滅,而是不斷地在生死中輪轉不息。生命的起緣是來自一切因緣,一如大地萬物因生命的流轉而顯出萌芽與凋零,一年四季輪替不息,猶如無聲的說法。


 


世間真相與真理


 


《八大人覺經》中,第一覺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即剴切指出,世間成住壞空皆是無常,心是造作一切的根本源頭。綜觀今日天災人禍時有所聞,證嚴上人曾言及人生無常:「四大調和就是平安。宇宙的四大若不調和就會發生災難,例如:地不調有地震;水不調有水災;風不調有颱風;火不調有旱災。當今人為的破壞,更造成諸多不調的現象,如空氣污染、土地污染等等。」


放眼天下,在世紀末的現代,工業科技發展如異軍突起,大大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心並未因此而滿足,在不斷地追求物欲下,心靈益顯空虛;因過度開發而直接、間接地戕害了環境生態,致令天候異常,「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日趨嚴重。


 


但見一九九八年阿富汗發生震災、中南美受颶風襲擊;一九九九年科索沃因種族爭戰死傷慘重,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天災人禍的巨大浩劫,一次次奪去多少無辜的生靈,摧毀了多少家園!即使生長在臺灣寶島,近年或因颱風引發水災、土石流,還有慘痛的空難事件,更嚴重的是「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全臺近百年來最大的傷亡……,讓人不禁憂心忡忡,大地反撲何時休?世間的悲劇何時止息? 


 


現今道統日漸式微,社會亂象頻仍,過去如《禮記》〈禮運篇〉所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倫理觀念,逐日被「速食文化」啃食殆盡。


 


究竟社會發生了什麼問題?讓孩子們不想留在家裡,也漠視父母親的感受?老人族群蜷縮社會一隅,更是常被人忽視。其實,人倫道德,是生而為人最純真、樸素的愛,是世間的基石;若人倫道德不彰則家庭紊亂不安,社會也將動盪失序,如何恢復固有倫理道德,實乃當務之急。


 


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教育、哲學家杜威博士(John Dewey,1859-1952 )認為:人生來具有「分化」、「結合」兩種天性,分別產生利己與利他心,社會是否穩定與發展,端視此二者的協調與平衡。的確如此,上人言:「人與人之間,若有善的互動、愛的力量,這個社會一定是和睦且充滿溫暖。世間是福是禍,就看人心向善或向惡,人人向良善的道路走,世間才有平安幸福可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