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藥局等待藥劑師調理用藥時,看到一個媽媽帶著一個蹣跚學步的小男孩進來。在這間藥局裡面有五張藤椅,每張藤椅上面都放置著同樣熊熊圖案的坐墊,那個小男孩眼睛很敏銳,馬上將坐墊一個一個翻到反面去,接著又一個一個翻回正面。我正看著是否每一個都一樣的時候,小男孩又將五個全部翻面確認一次。


接下來,小男孩望著擺在櫃子上的展示品,從角落一個一個慢慢看過去,但絕不會伸手去摸。他知道如何區別什麼可以摸,什麼不能摸。我很佩服小男孩的媽媽給他訓練的教養。


在桌子上放有一壺冰麥茶和紙杯。小男孩看到後,就望著他媽媽,然後用手指著茶壺說:「那個」。他媽媽於是將麥茶倒進紙杯,然後遞給小男孩。小男孩喝到一半的時候,雙眼看著他媽媽的臉。我感覺他是在向他媽媽傳遞這茶很好喝的訊息。小男孩喝完後,自己就將紙杯丟進垃圾桶。


之後,小男孩又陸續看著其他的展示品,從他那睜大的眼睛可以看到好奇心的所在,那是一顆學習的眼睛。從我等待拿藥,到離開藥局,小男孩的學習活動一直沒有停頓下來。


小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環境中學習。


我覺得幼兒的「好奇心」跟「挑戰心」一樣都是刺激學習的出發點。


嬰兒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了。不但皮膚接觸到的會傳到腦裡,就是周圍發出的聲音也會被腦部收集,等嬰兒會左右蠕動的時候,他又會開始觸摸周圍的東西,可說一天到晚都由自己自發性的主動學習。


對於好奇,有興趣的東西可說什麼都會去嚐試。


雖然嬰兒一般都要到一歲的時候才會開口說話,可以在此之前,他已經累積了很多的字彙在腦子裡面。而且普通在上幼稚園之前,他們大部分都已經可以使用整個句子來表達了,這也是我們一般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可以說沒有一個為人父母的會擔心他的小孩在上幼稚園時會有表達能力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幼兒的頭腦有著高度的學習慾望。


幼兒語言的學習,是從我們一般的生活當中,經過具體、實際的接觸而得來的。可以說是一種學習中的學習。


兒童原本就是學習的動物。這本來就是兒童的本質,同時也是學習的原點。


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看法。


學習是有先後次序的


雖然幼兒的學習能力是可以加以注意的,可是,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來配合的話,幼兒仍然無法得到健全的發展。


有一個著名的例子,那就是說十八世紀末的時候,在法國南方的一處森林裡面被發現一個大約十二歲的野孩子,這個少年後來被帶往巴黎,並在一個醫生的家裡接受教育,可是最後還是無法將語言學好。


主要原因是由於語言是經由自然學習而來的,但它有一個年齡的臨界點,超過那個臨界點就很難學好了。其實,任何的學習都有其適當的時期,如果在那適當的時期內,可以好好的將一些基本理論作適切的瞭解的話,那對往後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先前曾提到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孩,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可是,事實上她卻對國小三、四年級應該熟悉的乘法與除法的基本概念根本不了解。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某一小學二年級的女孩連「比一百還要少二的數字是多少?」都答不出來,也就是說她對國小一年級應該熟悉的數字的概念沒有充分的了解。儘管如此,女孩的頭腦還是像電子計算機那樣利害,連五位數字的運算都能輕易的作答。


在小學的算數裡面,加、減、乘、除的計算方法可說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接著在加、減、乘、除的基礎上,再加入立體、空間的三次元概念。而這種三次元的概念確實有必要運用更具體、更實際的圖像來加深腦部的記憶。因此,在那之後,當同學們學習到中學數學一年級的空間圖形,以及高中的空間概念時,我都會嘗試運用更具體、更實際的立體圖像來加深他們的記憶。


每次教到高中生或國一學生有關三次元概念的時候,總是有一些同學沒有立體的概念。有一次,我問了一個高中女生一個題目:


「首先請妳試作這個題目,這是國小四年級的題目唷!一個正方體裡面的斜切面部分是呈什麼樣的形狀呢?在頭腦裡面要用立體的概念來想像。」  
「叫做平行四邊形」。


就是高中生都有人回答平行四邊形,其實答案是長方形。不應該被圖形所騙。在頭腦裡面應該有想像三次元空間的立體概念。我問她:


「妳是不是立體白痴?」
  
她回答說:


「不錯,我從小學的時候就對立體的問題特別棘手。」
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到廚房親自將白蘿蔔拿出來切一切,實際體驗觀察。
「確實需要如此做!」
像這一類的學生可以說每一年都在增加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