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 我怎樣學會英語


1.5 見縫插針
 


  學習英語要花大量的時間,到哪裡去找這麼多的時間呢?魯迅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是有的」,用我們通常的口頭語來說就是要「見縫插針」。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在各個不同情況下我是如何「見縫插針」,擠時間學習英語的。在瀋陽工作時我是單身一人,沒有家務負擔,比較有利於學習。剛開始的起步階段,必需「大劑量」地學,用很多時間。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個多小時起床,早飯前學兩個小時左右,晚上再學三四個小時,這樣每天至少可以學五六個小時。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從五點半學到八點半吃第一頓飯,學三個小時。飯後洗澡,九點半開始,一直學到下午四點半吃第二頓飯為止(北方單位節假日一般只吃兩頓飯),晚飯後活動一個多小時到七點左右,然後再學到十一點,這樣總計可以學習十幾小時;其他節假日放幾天假就學幾天。比方說春節,就一連學上四天或五天。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想要達到的英語水平不同,並不一定非得每天學這麼長時間不可。不過學習的收穫與你付出的勞動成正比。尤其是在起步階段,每天起碼要學三個小時以上,以期盡快地登上一個臺階。在北京工作期間,我不住在工作單位,每天從家到辦公室,單程需乘70分鐘左右的公共汽車,來去約需三小時,業務工作又比在瀋陽時忙多了,怎麼辦?我很快就「自適應」了,找到了學習英語的時間。首先是早晨五點二十分起床後,不論是洗漱、做早飯還是吃早飯,都聽錄音,上班路上還是聽錄音,提前一小時到辦公室以後,立即查聽不明白的詞,並把聽明白的內容輸入電腦。這樣從起床到上班的兩個半小時內,一直沒有離開過英語,起碼可以頂一個小時吧!下班回來路上還是聽錄音,吃了晚飯以後從八點到十點半再學兩個半小時,這樣一天可以保證能學三個小時以上。星期天與節假日與在瀋陽單身時一樣,學十幾個小時。


  1990年單身在南京工作,又有了學習英語的大好條件,在近四年時間裡,把大部分業餘時間用在自學和輔導別人學習英語上,既提高了英語水平,又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1994年初退休以後,學習英語的時間更多了,每天聽(錄)兩個小時的英語廣播,有聽不懂的地方就逐詞逐句地摳,不但提高了英語水平和開闊了眼界,也為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


  「見縫插針」,就是要把一般人看不起限的無所事事的導碎時間都利用起來。例如等車、開會或等待某人到來前的幾分鐘十幾分鐘、排隊購物等。根據記憶心理學的原理,對於外語等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內容,及時地利用零碎時間進行複習,效果是很好的。


  「見縫插針」還要能「自適應(adaptive)」,也就是要有使自己 適合客觀環境的能力。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英語學習也 就會慢慢地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就會感到學習英語是一種樂趣和享受,就會把學習英語的事時時掛在心上,一天不學就好像缺少點什麼。有了這種心懦,就再也不會強調客觀條件了,碰到再不利的客觀條件,也不怒天尤人,而會積極地去適應它,利用它,使之成為找到新學習途徑的催化劑,登上新水平的轉折點。例如我1985年不幸遭遇嚴重車禍,右腿膜骨骨折,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動彈不得,一天到晚在床上躺著,長達三個月左右。面對這種情況,是急燥埋怨呢?還是安心療養並利用臥床不起的時間學習英語充實自己呢?我選擇了後者。開始時只聽不寫,過了幾天,覺得收穫不大,要寫又坐不起來。怎麼辦?我試著在床尾系一背包帶,拉著它就能坐起來,墊上一本厚詞典就可以寫了。這樣每天就能聽寫十幾個小時,把每天兩個多小時的英語廣播全部聽懂並寫了出來。有聽不懂的,就打電話請教翻譯。結果英語水平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痊癒後與外國人會談時他們都驚奇地問我是不是在這三個月期間去外語學院進修過。車禍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場災難,但卻又成了我學習英語的大好時機,所以我把這三個月的聽寫記錄命名為「災難的結果(The Outcome of a Disaster)」。痊癒後乘公共汽車時再不敢戴著耳機聽錄音學英語了,幾天下來,又覺得每天在路上的三個來小時白白地過去太可惜了,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利用起來,不久我又找到了新的學習英語的途徑。公共汽車上其他乘客用小收音機聽漢語新聞廣播,我就試著把漢語的新聞逆譯回英語去,碰到譯不出來的詞句,到家或辦公室以後立即查漢英詞典。這樣做上一段時間,不但時間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還感到是一種有其獨特效果的英語學習方法。


  出差往往是很多人中斷自學的理由,對於我來說卻又是自學英語的大好時機。首先是充分利用往返路上大量的乘車時間。出發之前,我就準備好足夠的電池和錄音帶,供路上聽,碰到聽不懂的地方,車上不便於查詞典,就記下磁帶的大致位置,到目的地以後再聽再查。如果是去開會的話,只要自己不是會議組織者,就一定比在單位時還要空,只要不沉溺於打撲克等一類活動,就一定會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英語。


  我們不要低估利用業餘時間和節假日學習產生的效果,積少成多,一天按兩個小時計算,一年下來不就是六七百小時嗎,不就相當於中學的全部英語教學時數的總和嗎?幾年下來,不就相當於上了大學了嗎?


  「見縫插針」的另一種重要途徑就是把英語學習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拘一格,處處學,事事學。只要有了學習英語的強烈願望和濃厚興起,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成為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通過這種方式學會的英語與一些特定的環境相聯繫,因而記得快,記得牢,效果特別好。以下是我英語學習第二課堂的一些實例。


  (1)工作中需要看參考資料時,只要有可能,我就強迫自己看英語的,不看漢語的,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英語熟練程度。


  (2)練習用英語寫日記。為了學習英語,我從1981年開始練習用英語寫日記,儘管寫出來的日記如同小學生的日記一樣,全是流水帳,但從學習英語的角度看還是有收穫的。在記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不少自己不會的英語單詞和表達方式,通過查漢英詞典或請教別人得到解決,從而可以學會很多英語知識。


  (3)看China Daily是一條學習英語的很好途徑,尤其是可以瞭解新的動態和學會一些新出現的英語單詞。國際形勢在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英語單詞層出不窮,看老的詞典和書都不能學到這些新的英語知識,而在china Daily上卻都有及時報導。


  (4)向專職翻譯學習。除了有問題向他們請教外,參加技術交流時我很用心把他們的翻譯與我自己的默譯進行對比,看看他們是怎樣翻譯的,並立即記在本子上。因為我沒有系統地學過英語口語,說出來的話不是有錯就是照著書本上背的,很不口語化。而翻譯則不同,他們的用語規範,口語化,注意聽他們翻譯,可以學到很多口語表達方式。


  同樣,與外國人進行技術交流時,不論自己是否充當翻譯,只要有了聽不懂的地方,就應請對方重複或講解,以求能學到更多的英語,千萬不要不懂裝懂。


  (5)通過看電視學習英語。例如看新聞聯播節目的國際新聞時經常可以在電視畫面上見到一些英語單詞和標語口號,要很好地注意學習,不明白立即查詞典,一次看不清記不住,重播時再看再記;再沒有把握,看English Service時再看再記,這樣一定可以學到很多英語單詞。


  (6)走在路上看到各種英語廣告和標語,購物時帶來的英語說明書等都要認真地看,看不懂就查詞典。


  (7)即使輔導別人學英語,也可以從中學到不少英語知識。例如我輔導兒子學習初中英語,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此外還可以從初 學者學習中碰到的難點和提出的問題中受到很多啟發,我書中不 少內容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例如「聽寫結果對嗎」一節就是一位 同事向我提出來的:「沒有人指導,光靠自己一個人聽寫,不會聽歪 嗎?」我覺得他的問題提得好,就不斷地思考並寫出了專門的一節。


  只要堅持不懈地這樣去學,英語水平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有時可能會使別人感到驚訝:為什麼自學竟能學到這個程度!例如一次與外國人進行技術談判後他們起草了一個會議紀要給我看,我看後發現了一些拼寫和語法上的差錯,他們感到不可理解:為什麼鐘先生的英語水平這麼高!我回答說我的英語水平並不高,只不過是學習過程中堅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罷了。隨即我舉了下面的例子:我在北京陪一個外國人遊覽長城,他非常熟悉長城的情況,長城的興建和整修過程,多長多寬等等,說來頭頭是道,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卻不能準確他說出來。這種事看起來很奇怪,其實很正常。因為我從小就知道長城,沒有把它當回事,而外國人在去遊覽之前,詳細閱讀了有關長城的各種小冊子,所以就瞭如指掌。學習英語也是這樣,沒有機會進外語學校學習的人也是可以學會的。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堅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甚至還有可能精通某一點,這就是「入門既不難,深造也是辦得到的,只要善於學習,善於用心罷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