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快樂的草根社區


文/陳免、萬蓓琳
 
前言


全社區總動員 搶救廢校危機/楊厝分班破爛校園變幸福家園


一所只有十幾名師生的學校,原本已經面臨廢校的命運,但在社區居民和全校師生齊心合作、出錢出力下,變出了全台灣生活、教育方式最特別的校園,也讓學生與自己周遭的環境和人更加接近。


每天中午十二點下課鈴聲一響,雲林麥寮國小楊厝分班的十三名小朋友就急忙騎上腳踏車,在兩名老師的帶領下,浩浩蕩蕩來到距離學校兩百公尺外的楊厝生活館吃午餐。


吃完飯,小朋友們又會急著衝出去,騎上車排成一排,在老師們一聲「出發囉!」的口令下,回到學校去午睡。


放學後 課堂依然熱鬧


社區志工、在麥寮鄉農會工作的吳麗玲在一旁欣慰地說,「這群孩子真的很乖,每次出門,都會自動自發地排好隊,不過每個人都會搶著當第一名,」她笑著說,「今天,是『丁丁』搶到第一個。」


這一天,剛好是周五,麥寮國小下午就放學了,可是位在楊厝社區的楊厝分班,卻仍然熱鬧著。


楊厝分班目前只有一、二年級總共十三名學生,以及林京樺、曹雲兩位老師,每個周五下午,兩位老師都犧牲休息時間,繼續看顧著孩子,陪小朋友做功課;還有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從麥寮國小本校下課,也會來楊厝分班寫功課。直到家長下班,能接孩子回家後,楊厝分班才算真正地放學。


那天,孩子們在教室裡睡覺或寫功課,大人們就坐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吹著風聊起天來,不時會有路過的家長順道進來聊天,還有社區媽媽送來剛做好的巧克力蛋糕,老師們泡起咖啡、切好西瓜,這在都市裡絕對享受不到的親切下午茶,就此展開。


對外地人來說,雲林縣的麥寮鄉只是地圖一個小小的點,頂多知道台塑集團的六輕工業區設在這裡;但沒想到,走進麥寮鄉海豐村的楊厝社區,竟會感受到一股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這一切都要從社區居民搶救麥寮國小楊厝分班開始講起。


楊厝社區行政區域上屬於海豐村七、八、九鄰,但本身務農,也兼楊厝文史記錄工作的蔡景木,以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社區的大小,「廣播可以聽得到的有三百多人」。


這麼小的地方為何要保留一處分班呢?蔡景木說,其實,楊厝分班現址早在日據時期就是「夜學」,很多地方上的老人小時候都在這裡學習識字念書,也是地方上惟一的集會、拜神場所,對居民來說,對這兒始終懷有很深的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