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 名家專欄之陳樂融
 
跆拳道女將蘇麗文勇猛的一幕,可惜我沒看到。
朱木炎的得獎感言,我卻深獲啟發。
電視上還在強打他代言的品牌廣告,「忘掉四年前的金牌,才能為台灣爭取另一面。」是文案。
這句話現在看來當然有一點點遺憾,可是值得探討。
表面這支廣告似乎在說:人不能自滿於過去光榮,只能拼搏下一次的勝利。
但現實中我認為諷刺的是:朱木炎(乃至大陸國寶級運動明星劉翔等),這些拿過金牌的佼佼者,完全不可能「忘掉四年(或八年、或上個月)的金牌」。
因為,周遭每個人都在提醒你:奪金有望。
拿了一次,理該有實力再爭。理該挑戰下一個冠軍、創下一個記錄。
在某些「眾望所歸」的單項或對「運動vs政治」特別風靡的國度,金牌運動員更揹上了「國家榮譽」的沈重十字架。
比如大陸十三億人這回對在自家土地上辦首屆奧運的超熱血「面子」問題,讓「體育」跟「政治」完全無法脫鉤。任何一個運動員甚或教練的進退成敗,都變成動輒「喪權辱國」等級的大事。
又比如悲情而鬱卒的台灣,對於中華隊僅存有點希望拿牌的項目(如棒球、跆拳道),一面倒地重視,或重傷。
這種「得失心切」的社會意識下,你要單單讓選手「平常心」、「不要有壓力」、「拿出你最好的表現就好」,猶如痴人說夢。
更難聽點,很多時候是屁話。
你都不平常心了,當事人哪能?
可知道,一聲聲路人、親友、伙伴的「加油!」,有時帶給選手溫暖,有時帶來緊張與恐懼。
我想,很多先進國家的選手,在成績不如預期理想時,未必會把「讓國人失望!」「對不起國家!」當成比賽完說的第一句話。我相信朱木炎和中華棒球隊說的是真心話,但有時覺得,這樣的國族壓力,有幾許殘忍。
美國的職業或業餘運動員,不太會這樣說。
日、韓、中等亞洲國家,就很容易聽到這種說法。
聯合報特派記者馬鈺龍寫道:「只有跆拳道奧運得牌選手會帶有遺憾,這就是全民加諸給他們的金牌期許與壓力。」
是啊,「全民」包括了大肆報導「朱木炎可望奪牌,是最後一個有機會破台灣『零金魔咒』的希望」的體育記者。
我非常敬佩朱木炎說:「習慣這種壓力。」這真是過來人高智慧的話。
你不用憤世嫉俗,因為四年前金牌榮耀後的注目,別人給了你。現在,國家、社會、群眾、親友、教練乃至贊助商,來討回這份「給你壓力」的權利。
朱木炎要退休了,他寄望未來的選手繼續「習慣壓力、享受比賽」。
如何在壓力下享受?這是沒經過大場面的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無法參透的謎。
但如果你有幸站上任何一種戰場、秀場、名利場,而且成功,可能某一日你會有忽然接近參透的喜悅。
當然,參透了,就是那一行的大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