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 如何教出孩子的競爭力
 
倫敦是個民族的大熔爐,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各式人種,聽見除了英文以外的其他種語言。在英國,學校教的第二外語以法文、西班牙文、德文和義大利文為主。英國人普遍認為學齡前的兒童適合自然地接觸第二外語,進入國小之後才開始正式學習;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建立母語的完整發展。


 


(不同樓層裡,有各種民族的打招呼說法及傳統服飾的布置。)


在這裡,我更見識到英國的教育如何引導他們的孩子去認識多元文化。課程中,有一堂「倫理課」,介紹世界幾大宗教,除了傳統的天主教、基督教之外,印度教及猶太教也同樣受到尊重;在歷史課裡,老師和孩子們討論不同種族裡的婚姻儀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而他們不過是一群小三的孩子;還有,教室和學校走廊也常有以不同文化為主題的布置,從希臘神話到印度神祇,從非洲樂器到埃及文物,在在都展現出孩子們所接觸的萬千世界!


英國,不是只有金髮碧眼的英國人。這句話對一個融合著各種民族的英國而言,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卻是我來到英國後很大的體認之一。以倫敦這個城市來說,它是個國際化城市也是世界金融重鎮,對於文化及族群的兼容並蓄更需要向下紮根。像學校裡的教職員,除了英國人之外,還有紐西蘭人、印度人、法國人……不同族群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視野及看法,豐富教學的廣度。紐西蘭的老師很懂得如何帶著孩子們從事各種室外遊戲,印度教師的班級秩序特別好,法國老師則負責安排孩子的外語課程,每位老師雖然都各有除了專業以外不同的專長,但相同的是親切並樂於助人的態度。


問過一位來自紐西蘭的教師對於英國小學教育的看法。這個老師在紐西蘭已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他表示和紐西蘭的小學生比起來,英國的孩子壓力太大了,沒什麼生活品質可言……我笑著說:「以英國孩子的學習方式和上課時間來說,已經遠遠比台灣的孩子輕鬆多了呢!我們的孩子除了正式的學校課程之外,上安親班或上才藝班都非常普遍,所以孩子上課的學習時間相當長。」老師又問:「亞洲的孩子應該比較有紀律吧?」我回答,普遍來說,孩子是守規矩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都很用心,而且對孩子充滿期望……這位老師突然羨慕地說:「真好呀!有時候我很希望英國的父母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多用點心呢!我常遇到根本不管孩子學了什麼的父母。孩子的學習如何好像完全是學校的責任……」相較之下,台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課業重視程度絕對遠超過英國的父母;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台灣的父母是不是又太過在意孩子的課業了呢?過與不及絕對都是個問題!


我很喜歡學校走廊上的布置,不只時常更新,還展現了多種主題,有科學的、文學的、歷史文化和娛樂的。除了知識性的內容之外,還有許多人際關係上的小建議。舉例來說,圖中一系列的海報內容就包括了解決人際衝突的十個小建議、與人相處的十個小叮嚀,還有紓解壓力的十個方法。不只圖案可愛、清楚,海報中所提供的方法也非常具體可行。這也表示學校在意的不只是孩子的課業學習,也關心孩子的性格發展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