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然後就是這樣
From : 名家專欄之閻驊
今年我與一群無聊人士們曾經做過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實驗,我們從台灣各大電視台隨機挑選N個電視節目的字幕(電視節目的字幕多半都使用TXT檔。)。然後將這些純文字檔案貼在WORD上使用「取代」功能,將「對啊」、「然後」、「就是」、「這樣」這四組字用空白鍵取代。於是我發現兩個驚人結論
(一)將「對啊」、「然後」、「就是」、「這樣」這四組字元刪除後,字幕的總字數居然少了110!
(二)就算少了這110,其實也無所謂!我們反而更知道大家所想表達的內容。
總之,閻驊這個無聊實驗證實了「對啊」、「然後」、「就是」、「這樣」是台灣人講話時最氾濫的四大口頭禪(就稱為虛字,也不為過!)。倘若您不相信,當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也可以親自做實驗。
首先,我先來檢討「對啊」這個字。其實這是一個跨世代的口頭禪,在二十多年前華視有個非常厲害的綜藝節目:連環泡,這節目裡頭有個由方芳與張永正擔綱的短劇。方芳飾演方哥,張永正飾演歪妹。無論方哥說什麼!歪妹就一直講「對啊!」。雖然這橋段異常無聊,但是卻很好笑、所以也流行了好幾年。不過當時台灣社會上很少人敢把「對啊!」掛在嘴上,因為這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是類似歪妹的笨蛋角色。
但是我也不知道為甚麼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非常喜歡把「對啊」掛在嘴上,幾乎就是萬用發語詞。很多人開口第一句話就是莫名其妙的「對啊!」,聽久了也真的會讓人厭煩!甚至有些人更厲害,無論你問他什麼,他就如同壞掉的鬧鐘,從頭到尾用「對啊」來因應。打個比方,某次我從台北坐高鐵去左營,有位年輕美眉在講電話,她居然有本事從台北一路「對啊」到左營,由此可見,「對啊」可能不只是萬用發語詞,它簡直可以代替千言萬語了。
再來談「然後」這個字。「然後」是台灣最國際化的口頭禪。因為老外講起英文來,也是東一句「And」西一句「And」。「然後」的用法跟「And」大同小異,是大家最愛用的萬用介系詞。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十句話來陳述,您一定可以聽到至少六個以上的「然後」。
最後來談「就是」與「這樣」。這是讓我百思不解的口語演化現象。一般口語都是化繁為簡。例如:「這樣子→醬子→醬」。但是「就是」卻是反其道而行,明明用一個字「是」就可以表達,卻偏偏要說出兩個字「就是」。例句:A:「海角七號的女主角是誰?」。B:「就是田中千繪!」,可見「就是」兩個字都是虛字。
「這樣」則是目前的萬用語尾助詞。很多人每句話的結尾幾乎都習慣用「這樣」來結束。如果把「就是」與「這樣」合併成「就這樣(或稱就醬子)」,就是當今最好用的「萬用句點」。同時「這樣」也已經演變成「萬用疑問句」,很多人習慣用「這樣啊?(或醬子啊?)」來充當問號。
所以我覺得判別偷渡客的方法,與其問他們海角七號的男女主角是誰、還不如從他們的談話中「對啊」、「然後」、「就是」、「這樣」四大口頭禪的佔比多寡來判別,或許這會是比較準確的方式!
老實說,我並不是如此厭惡口頭禪,我始終相信口頭禪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因為我們將口頭禪掛在口上時,說起話來的確會較有熟悉感、比較輕鬆、無壓力,如此一來,溝通自然就可順暢無比!不過如果人們的每一段對話都是由少數幾個「口頭禪」來串場,一旦聽久了,也難保不厭煩!
同時我也發現很多現代人喜歡使用復古口頭禪,喜歡把我稱為「在下」,把你稱為「閣下」,然後讓整段對句「每況愈下」。(例如:請問閣下收到了在下的東西了嗎?)。就算是以說話為業的專業人士也是不例外,台灣有太多新聞主播太喜歡說口頭禪了。雖然他們比一般人專業一些,並不會將「對啊」、「然後」、「就是」、「這樣」這四大口頭禪掛在嘴上,但是其實也沒高明到那裡。
「基本上」就是以說話為業的專業人士的「對啊!」,乍聽之下很專業,但是聽久了,也是十分討厭!「所謂的」則是這些專業人士的「然後」,不相信您可以觀察今晚台灣任何一家電視台播出的新聞。很多主播就是有本事在所有專有名詞前面畫蛇添足地加上「所謂的」,然後塑造出模擬兩可、卻又煞有其事的專業形象。
總之,這篇文章並沒有結論,也沒有想要批判任何人的企圖。我之所以會公開發表這篇文章,目的只是想讓各位讀者朋友來分享閻驊的實驗成果。如果您有興趣的話,您也可以開始觀察周圍的人們、或者是電視節目。或許您就會發現這實驗報告可是句句屬實、絕無唬爛!
除此之外,我也發現用小叮噹(多拉A夢)的主題曲可以用「對啊」、「然後」、「就是」、「這樣」這四大口頭禪從頭唱到尾,而且效果還蠻好的!您可以試試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