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作業──恩慈行動


From : 寶瓶希望教室


阿米兒的老師給了小朋友一項回家功課。


一份小小的清單,列出「My Acts of Kindness 」(我的恩慈行動)。


老師附上了一張說明,大意是說:「小朋友最近在課堂上討論如何對別人仁慈友善,無論是做一件事或是說一句話,能帶給人幫助或快樂,就是簡單可行的恩慈行為。請家長在家幫助孩子寫下他們這一週所做的『恩慈行動』後交回學校,我們會在課堂上分享每個孩子的經驗。另外,『恩慈行動』也是餐桌上適合全家討論的晚餐話題唷!」


我看著這張小紙條,心裡感觸很深。


對我來說,這項作業,比過去任何形式的功課更教我看重。我真的很感謝老師讓孩子帶回了這項作業。
Kindness,仁慈或是恩慈,Acts of Kindness,恩慈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對別人好。


一雙恩慈的手是幫助的手、一句恩慈的話是讓人開心的話。也就是說,你的所作所為、你的言語、你的行動,要能帶給人微笑、讓人覺得溫暖。


一個四歲的孩子,懂得什麼是恩慈嗎?他的言行,是否有恩慈良善在裡面?我想是肯定的。


雖然孩子還小,但是這樣的品格是可以培養、是可以被教導的。


Being kind to others,對別人好,讓人感到溫暖與被關懷,讓人覺得自己被接納與被肯定。我深信一個四歲的孩子一樣做得到。


我不由得思考,在老師發回這項功課之前,我是不是有認真的把「恩慈」當成一個孩子必須要懂、需要學會的功課?


我在乎孩子會不會寫、能不能讀、跟不跟得上課業進度?我是否也同樣的在乎他懂不懂得恩慈、有沒有恩慈的表現?


如果我的孩子懂得二十六個字母,大小寫都寫得工工整整,但他從來沒有伸出過恩慈的手,也沒有說過一句恩慈的話,我會像擔心他聽不懂英文一樣焦急擔憂嗎?


孩子下課時,我會問他:「老師今天教了什麼?」但是我有沒有問過他:「你今天有沒有對別人好?」
如果老師今天只給了這項「仁慈行動」的回家功課,而沒有其他那些英文、數學的習題,我的心裡會不會嘀咕:「老師也太混了吧?」


都說要孩子「品學兼優」,但若兩者只能取其一時,我誠實地問自己:「我要品格,還是成績?」


好成績是需要努力學習,好品格也需要教才會。我是不是有認真把它當成一回事來教育我的孩子?


謝謝老師給了孩子這項作業,它也是我的作業。


它讓我再度省察自己,對孩子教育看重的是什麼。


我希望自己不會在孩子青春期時才驚覺:原來我從來沒有教過我的孩子是非曲直、禮義廉恥;他進了名校、擁有了一切,卻連一句謝謝也不會說。因為我從來沒有在餐桌上與他討論過Acts of Kindn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