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大學校長 許智宏


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成立的大學。一八九八年,當清光緒戊戌變法推出京師大學堂——北大的前身,中國自此揭開具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扉頁。


北大校園曾是昔日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引領社會思潮。「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以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不斷被社會傳頌,心嚮往之。


今日,北大新聞網網頁,一張以校園名勝未名湖景為底圖的照片,明白寫著:「育時代英才,創世界一流」。


肩負著為中國培育一流人才,厚實國力的責任,北大的使命一百多年來未變。在靜謐的辦公室裡,校長許智宏侃侃而談他的想法。


文/黃惠鈴


問:社會對北大有很深的期許。去年英國《泰晤士報》排名中,北大在全球排第十五名,亞洲地區排名第一,你的看法是?


答:北大後年將慶祝一一○週年校慶,將以什麼樣的面貌來面對師生,我們也在思考。很多地方都在(做大學)排名,各大學的類型不一樣,實在很難比。做一個大學,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要有一批很強的教師。


我一九六五年從北大生物系畢業,畢業四十一年了。當年老師講的已經過時,但我對很多老師還是有印象,因為他們講學的風度、待人接物的態度,都會對學生一輩子有很多影響。所以大學要出名,關鍵在於一批非常出色的教員。從這點來講,北大還是要繼續努力。


問:北大訂了以十七年時間達到一流大學的時程,會怎麼做?


答:在前任校長時估計,大概十七年時間,來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七年,做準備、打好基礎,後面十年推進各種學科建設、研究水準等。


大學需長期投資


整個工作還是有比較好的推進,但究竟到那時候會不會變成一流大學,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建大學不是蓋工廠,大學培養人,不能一年、兩年就看出效果,需要長期投資。


首先一點是教師,所以我們這幾年做了很大的動作,從海內外吸引優秀教授到北大來工作。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到現在,接受了校外四百多位有博士學位的教員,其中兩百多位從海外回來。


第二,繼續保持我們的生源,吸引優秀學生。另外,發展學科領域必須考慮原來傳統基礎,但也必須考慮社會的需求。


問:北大招進來的幾乎是各省狀元,北大希望帶給這些優秀學生怎樣的視野跟能力?


答:我每年開學幾天後,會跟優秀的考生開座談會,給他們一個警示,告訴他們:你們現在必須從零開始。


狀元只是說明他在全國高考中的成績而已,到北大後會發現,周圍有很多比他更優秀的人,不要把自己看太大。像媒體炒作香港的大學招走多少狀元,我覺得不用擔心,因為有太多優秀學生。我對本科生講過很多次,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一件事從中國角度看是怎樣,從外國角度看是怎樣。我們也盡最大的努力,讓他們透過暑期學校、交換學生計畫出去,特別是本科生。


另外,要有社會實踐的能力。所以我們每年,特別是暑假,組織學生到全國各地做短期的社會調研。本校較優秀的本科生畢業,免試推薦讀研究生的,我們有個條件,希望他到西部艱苦的地方當一年中學教師,我們保留學籍,一年後再回來。這個已經做好幾年了,有人到西藏,有人到青海,今年有個到新疆。


大學是個garden(花園),不是工廠。校長、教師,是gardener(園丁),保持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栽培。有人可能是小草,有人可能是棵大樹,有的可能是花,但你都提供他們最好的soil(土壤),讓他們在最好的環境生長。


假如我們能做到這樣,大學才能為社會培養各方面的人才。


問:就做一個北大校長來說,你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北大因為受世人關注,怎麼確保北大能不斷進步,不斷挑戰自己是重點。


國際上排名先不去評價,國內排名,不是清華,就北大第一,看拿什麼指標。如果不進步,就是吃老本。如果不進步,大概五年、十年,北大的地位不會變,畢竟有一百多年歷史。但是,會失去社會對它的支持跟尊敬。所以,北大必須不斷推進自己,做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