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真正愛孩子。
From : 新手父母-親子教育專家
泥土與石頭
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泥土一樣,那麼容易捏,容易塑,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思成型,他們認為這是聽話懂事肯學習的好孩子。至於不聽話不容易改變的孩子,就是頑石了,又硬又重,簡直是不可教。
殊不知,泥土固然容易捏塑,但即使上釉鍛燒成了美麗的陶瓷器,卻仍是如此地脆弱易碎。而琢磨石頭是要費盡心力,但慢工細活的結果,可能磨出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綻放無比的光芒。
即使是平凡、普通的石頭,經過撞擊與水的洗鍊,呈現著渾圓與樸拙的風貌,令人愛不忍釋,那才是父母的心血結晶。
接近才能了解,了解才能真正愛孩子。
父母親可以多一些聆聽,不要動不動就有意見和指導才會進一步瞭解孩子生活學習和想法。
這年頭每個人都很忙碌。為人父母,在外頭為了工作焦頭爛額,回到家中為了大小瑣事忙得不可開交;身為孩子,上學時忙著唸書考試、參加社團,下課後還得補課業、補才藝。『家』好像變成只是大家住在一起的那個建築物的代名詞而已,缺少了許多意義。
因為每個人都忙,在外頭也忙,回到家裡也忙,剩餘的時間用來休息都不夠了,還能經營什麼呢?這是許多家庭的寫照。然而,往往等到每個人都有空閒之後,關係已經變得很疏遠,一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十幾年,卻好像不是很熟識。一旦孩子發生問題,父母親多半難以置信,因為他們對孩子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看看新聞事件發生時那些問題青少年的家長,總是說著:『我的孩子很乖,他一定是被朋友帶壞了。』這或許不是推託責任的說詞,卻透露出那種對子女完全不了解的悲哀。
要瞭解孩子,最重要就是降低我們的高度,接近他的視野,讓大人可以看到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應該安排家人在固定的時間相處,比方在晚餐的餐桌上,彼此傾訴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父母親可以多一些聆聽,不要動不動就有意見和指導,這樣才能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想法。這樣的互動,是最基本也最困難的,許多家庭連一同吃晚餐的時間也難以安排,不過即使一天只有十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和孩子好好坐下來說話,也該緊緊把握住,畢竟日積月累的資訊是也很可觀的,如果忽略這短短的十分鐘,等到有朝一日發現親子關係疏離,想再彌補時,才知道已經距離孩子的世界好遙遠。
從建立共同的話題當作起點,一起玩,一起認真,一起努力,感情會在無形之中逐漸深厚。
有些家長認為即使花了時間,孩子也不願意開口說太多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應想辦法,從建立共同的話題當作一個起點。閱讀同樣的書籍,觀賞相同的電影,即便太過忙碌,無法一同從事這些活動,但是先後看過之後,再討論其中的情節,分享彼此的看法,也就能夠打開話匣子。或者是收看同樣的電視節目,無論是綜藝節目,抑或是運動球賽,從討論藝人的動向,到分享比賽的內容,看似漫無邊際的談天,無意間會引導出個人的想法,比如對藝人行為的認同與否,對球員的運動精神為何崇拜,藉著與自身不相關的話題,卻能夠交流內心的觀點,這不失是一種瞭解孩子的方法。
如果可以和孩子有相同的興趣,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親子一同打球運動,互相磨練技術,討論運動知識,分享彼此戰果;一起聽音樂,一起唱歌,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的年代,也要學習孩子所接觸的流行音樂,這樣更不會有代溝。相約參觀展覽,觀賞表演,欣賞文學或藝術作品,分享心得與感動之處。透過從事共通的喜好,感情會在無形之中逐漸深厚,話題自然而然會不斷延伸,也就更容易分享生活中的一切。
坐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是能夠看得更高更遠,可是摔下來的時候,是更重更痛。
有些三代同堂的家庭,父母親在與孩子的相處上,容易被上一輩干擾,並不是老人家不好,只是某些時候觀念落差太大,方法又不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困擾。所以,製造機會,刻意把孩子帶開,也許外出公園散步,也許一起出門購物,也許房間裡遊戲聊天,私下的交談,總是比在人多的場合要容易得多。人們都喜歡分享悄悄話,講悄悄話的感覺,是關心、是親近、是秘密,也是朋友間才會有的行為。單獨相處之下,才能夠交流得更深入、更廣闊,親子間的瞭解也才更透徹。
這麼多的努力,目的在於能夠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讓他覺得你和藹可親,把親子關係從嚴肅的上對下,轉變為平行的朋友關係。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威嚴是很重要的,談話時總是圍繞著嚴肅的話題,不時提到課業、考試、成績,讓孩子看到父母親開口講話就想找藉口溜走。有些高學歷的家長,更是經常提到自己當年的成績是如何優秀,考試分數又是多麼傲人,這樣高成就的父母,認為孩子的立足點遠高過自己當年,應當要有更好的成果。卻難以分辨自己的高成就,到底是孩子的墊腳石或者是絆腳石?坐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是能夠看得更高更遠,可是在上頭風很大,而摔下來的時候,是更重更痛。
不要用權力強求孩子聽從你學習你,應該透過相處,散發為人父母的魅力,讓他自然的接受你崇拜你。
有一對醫生夫婦,自認為對家庭教育作得不遺餘力,積極栽培自己的小孩,增進各種才藝、學習多國語言,在物質生活上盡全力滿足孩子,期望子女有一天能繼承衣缽,走入杏林。然而他們的女兒在大學聯考前一個月,卻突然間情緒崩潰,無法應考,這時候他們才驚覺自己完全不瞭解孩子,從沒有想過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只是把自己的期許硬是加諸在孩子身上,所幸經過一年的心理治療,他們的女兒終於走出情緒的陰霾,並且考取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系。
而我們隔壁鄰居,則是亡羊補牢最好的例子,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跟小孩搭不上話,說出來的內容,總是離不開那幾句:『考試考得怎樣?』、『吃飯了沒?』、『零用錢夠不夠用?』,他的孩子其實還算乖巧,只是父子之間變得很陌生,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改善親子關係,在孩子高中生涯的三年間,每天早上送子去學校,利用這段路程,增加相處的時間。如今每當這已經念大學的兒子回家來,總可以在巷口看見父子兩人有說有笑的身影,令人好生羨慕。
要瞭解自己的孩子,必須接近孩子,多和他相處,跟他像朋友般聊天,分享彼此的世界,親子關係才會更加緊連親密。不要用權力強求孩子聽從你學習你,應該透過相處,散發為人父母的魅力,讓他自然的接受你崇拜你。別把忙當藉口,生意可以少做一點,工作和應酬可以減少一點,家庭才是重點,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在自己家裡就有著好朋友,是一件多麼愉快和美好的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