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多次閱讀「賴聲川的創意學」,心中總是感到無限歡喜,它幫助我做了許多思維上的印證與突破,一如二十年前我讀詹宏志先生的「創意人」,都帶給我極大啟發,從中學會增進自我創意的方法,兩本書相差二十年,詹書中談的是方法面,著重於外在經驗的拓展、累積與組合運用,賴書則方法與智慧並用,指導我們如何打通自己與內在泉源,甚至於宇宙泉源間的屏障,以獲取源源不絕的深層創意,簡而言之,就是累積智慧。


我很不喜歡聽專家們用「知識經濟」或「知識社會」這些名詞,來描述目前的大時代環境。總覺得太過僵硬與理性!無法反映出人類在急遽變化下,所需的洞察力與敏捷力。後來看到石滋宜博士採用「智識」來描述,就暗暗叫好,大概石博士也是覺得有所不足,才用智識來代表「知識加智慧」,因此,我也一直關注知識與智慧之間,到底有些什麼差別?這在賴先生書中,得到非常清楚的分析。



賴先生在書中寫到:「『智慧』經常和『知識』混為一談,但兩者明顯不同。對我來說,『知識』是資訊的累積,『智慧』是『知識』的妥當運用。更進一步說,智慧是一種『覺知』的能力,讓我們洞察人、事、物的真面目,以及其間的所有關係。」


看來知識是人類以有系統的資訊,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觀察,而智慧則是每個人的覺知、洞察與決策的能力,知識偏向於客觀,智慧則源於個人體悟,人人不同。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正可說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的寫照,其中將處事與待人並舉,彌補了知識的缺憾。有智慧的人一定有一套自己的學問,有學問的人則未必有智慧。



美國數位學習專家Jay Cross認為未來學習產業的一大挑戰,是「在資訊與變化的洪流中,能夠洞察未來。」,光是向外看,不斷的追逐變化、吸收資訊,並不足以讓我們洞察未來,我們迫切需要的是能突破現局的深層創意。而這深層創意起源於我們的內在智慧。所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可以覺醒。」


知識不是不重要,但光有知識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能夠善巧運用知識的智慧,而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若我們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處理外在的人與事,追逐外在環境變化的訊息,那就失掉了與自己相處,能夠靜心觀照自我,培養覺察力和智慧的機會。


賴聲川在書中說:「一個人能不能累積智慧,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動機、如何看自己的習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經驗。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麼,看多看少,是心在決定。」


台灣大學為紀念傅斯年校長,特地在校園中建立一座傅鐘,上下課的鐘聲都由傅鐘送出,每次下課,傅鐘都送出21次的鐘聲,為什麼是21次呢?因為傅先生說:「一天雖然有24小時,但只能用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要拿來思考的。」,這三小時就是觀照自己、透過「如何看」自己,來累積自我智慧的時間。


全球開始進入web 2.0時代,使得每個人不僅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資訊的創造者,這也使得資訊量更為爆增,但這不是要我們去消費更多資訊,而是讓我們能更有方法、更有目標的去選擇資訊,同時藉由創造資訊,來進行自我的思考與觀照活動,進而累積智慧,所以web 2.0應該是一個由知識進入智慧的時代,讓我們更有機會來找到自己、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把自我才能貢獻給有需要的人,完滿「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