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父子銀幕首次合作「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6),是部超級勵志片,想發財的業務員、生意人更值一看。


本片根據黑人投資家克里斯賈納(Chris Gardner)自傳改編,主角從潦倒的骨質掃瞄機業務員,投身證券交易業從實習生幹起,正式錄用後僅六年就離開公司,自行開立創投公司,片尾字幕特地註明他2006年賣出公司部分持股套現數百萬美金,大有「瞧不起我的人,看吧!」意味。


其實,台灣人類似的傳記也不少,如果只探討職場,從事個人推銷或白手起家的奮鬥史,肯定有人比他更慘、更拼,但電影放大父子親情共生相依的部分,做為男主角追求成功的主要動力,就顯得特別通俗可口了。


片名來自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中的第二段:”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標舉「生命、自由和對幸福快樂的追求」,是不可讓與的人權。


但,幸福到底可不可能獲得,而不只停留在永遠的「追求」?這是男主角對老天也對自己的一個「大哉問」。


片名中的「happ”y”ness」把happiness故意拼錯,點出男主角小孩托兒所的華人老闆在外牆的英文錯誤寫法,可是也微妙點出:如果一個人連「幸福」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追求不到,邏輯上也就充分合理了。


本片當然沒有太多哲學探討,觀眾被這對父子一連串「衰到家」的悽慘流浪遭遇給緊緊抓住,應該經常生出「怎麼有人這麼慘」、「壞事全集中在一堆」的感慨,與沒發生在自身的慶幸?以致最終奮鬥的小人物真的可以平步青雲,群體應該會獲得高度的勵志滿足。


可是,我很想問:男主角版的「幸福」真的「拼」對了嗎?窮黑人翻身成金融大亨,當然是成功的美國夢,可是,幸福快樂從來不只一種定義,哪個東西、哪條路才是自己的happ”i”ness(屬於”I”的幸福),一百多分鐘緊張揪心完了的觀眾,不妨想想。


※14歲之母


講親情,十一集日劇「14歲之母」(2006)催淚指數更勝「當幸福來敲門」,只是重心換成兩組母女。14歲初中生未希(志田未來飾演)和兼職餐館領班的媽媽(田中美佐子飾演)是一組,未希和她未婚受孕的胎兒小空是另一組。


全劇環環相扣「生命是什麼?」「生命重不重要?」的命題,不管是和大學男生未婚懷孕休學一年的冷面女同學,或緊追不捨間接害得15歲男主角桐野智志(三浦春馬飾演)母親企業倒閉的八卦雜誌主編,這些副線都不只是為情節而情節,都有或多或少關於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


以八卦雜誌主編來說,劇中點到他曾做戰地採訪,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青少年照片,每日攤在桌上,成為他從事「八卦餬口」的「另類勵志動力」。他對「不愁吃穿卻瞪著死魚眼」的日本青少年不滿,嘴上掛著「我最看不起這種人」,憤世嫉俗到似乎膚淺,可是編劇不也利用他來諷刺:很多人真的以為自己是理想主義者,而其實和他所鄙夷的對象同在一個宿命結構中?


第三世界國家飢民曾經被你報導過又怎樣?你還是不是他們,你也不常住當地,你能做的何其有限。遠在天邊的同情和近在咫尺的傷害,你都做了,哪一個因果更大?劇情中讓他最後介入了未希早產的救援和與桐野的重逢,似乎也暗示他自身的一點點突破,儘管他仍嘴硬:他不是好心,也不是贖罪,只是為了寫小說的好奇。


有偶像劇的唯美清新,也有社會劇的趨勢探究,日劇取材還是比韓劇更合我心,小爸爸小媽媽各國都有,墮胎或棄養都成問題,本劇的Happy Ending在現實中絕對罕聞,但劇中人煥發出的親情、友誼,確實也撼動我這老男人。


如果說「當幸福來敲門」以男主角展現一種「堅持」,「14歲之母」裡面的「堅持」就顯得更多樣。女主角不顧龐大壓力生子固然執著,她的爸媽縱然肝腸寸斷也要打理好情緒,陪女兒面對人生困局;桐野母親靜香(室井滋飾演)被男人拋棄獨立撫養兒子並經商獲得大成功,對自身與孩子「幸福」方式的強迫安排,不也都是某種堅持?靜香最後瀕臨發瘋後回復正常,還是不認小兩口和孫子,這股拗勁兒也真夠了。但這份對人生的偏執,也是使她再拼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吧。


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對物質成功的偏執的確容易導向經濟、社會地位上的成功、成就(Success、Achievement),但世間的安樂、幸福(Happiness、Well-being)從來不以「單極」論定。若不想回顧老祖宗的話,資本主義社會裡如何拿捏更完整的人生portfolio,管理哲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甜甜圈理論」值得一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