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論家境如何,從前的孩子只要肯努力,仍有機會進入好的高中職就讀;但是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若未拉抬整體高中職素質,可能加深階級差距……。


文/李雪莉


補教界名師徐薇住在台北市地價一坪四十多萬的中正紀念堂附近,她的兒子強納森今年小學六年級,位處的學區是知名的中正國中與弘道國中,未來,強納森還有可能直接進入建國中學就讀。


住在中正區,就有機會直接就讀建中,是行政院長蘇貞昌在二月二十七日宣布十二年國教的結果——未來高中職社區化,學生就近入學。


雖然十二年國教的政策一日數變,但最後拍板定案是,三年要投入四百億,一年後確定學區劃分,二○○九年全面實施,從這屆小六學生開始施行。


一個政策,兩種心情。不少台北市、新竹市等都會區家長很開心迎接政策到來;但是非都會區與偏遠地區的家長則是憂心忡忡。


階級化再度加深


住在永和的台北縣教師會理事長邱漢強,也是一位小六學生的父親,他無奈表示,都會區的學校有最好的資源,「但如果像土城一坪十幾萬,擁有的資源相對少,跟北市的學區資源怎麼比,又怎麼遷得過去?」


教過數萬名國高中生的徐薇也感同身受,她認為,十二年國教的匆促上路,會造成「階級化再度加深」。


過去,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拚基測或以特殊才能進入菁英學校就讀。以台北市北一女為例,校長周韞維表示,目前北一女的學生組成中,超過四○%來自台北縣與基隆市;台北市松山高中,也有五十位來自基隆的學生。不論家境如何,只要學生肯努力,仍有機會進入好的高中職就讀。


立委李慶安不諱言,以前的教育有促成階級流動的可能,但若推動不成熟的政策,像是學區劃分不夠謹慎,反而會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


關鍵在於,全國四七一所高中職的素質,存在極大的城鄉差距;以北台灣為例,基隆市與台北市國中生基測的平均分數相差約一百分,而東部的落差又更大。


教育部雖計劃五年間在四七一所高中職內,提升兩百所為優質學校;但建國中學校長、在教育界服務四十年的吳武雄卻憂心表示:「兩百所優質高中,再加上三十六所菁英高中,也不過二三六所,還有另外二三五所呢?」


這表示,三年後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將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沒有優質學校就讀。


沒有人願意當落後的那一半。為了確保孩子的未來,愈來愈多父母決定把孩子送往明星私校。


私校是教改最大的受益者


坐在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校長李珀辦公室裡,李珀不諱言,這幾年愈來愈多人想擠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沒有掌握教育的本質,反而由政策在引導,私校沒這樣的負擔,」她說,教改愈改,似乎對優質私立高中愈有利。去年復興成立了高中部,學生可以像搭電梯一樣,從幼稚園直升到高中。李珀很擔心,弱勢學生如何享有像私校的豐厚資源。


兩千年之後,一連串教改政策推出(九年一貫、高中職與大學多元入學等),家長對教育體制充滿焦慮,然而私校卻成為最大受益者。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二○○一年到○六年,國中小學生數都出現公立驟減、私立銳增的曲線;以國中為例,公立國中生人數從八十五萬銳減為不到七十七萬,同時間,私立國中生卻由八萬三千名成長至九萬兩千名。


當公立國中小學,依教改九年一貫制度,減少國語或數學的授課時數,私立學校卻很專注加強學生在四書五經、作文寫作、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


杜邦台灣區總裁陳榮二認為,「教改讓公立學校失能,父母得用更多的補習加強學生能力,真的是一種torture(折磨),」他質疑,這樣教出來的小孩能有競爭力嗎?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教給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各項能力,並進一步促成階級的流動。


十二年國教將在三年後實施,這個國民期待二十年的重大改革,要真正做到提升學生的素質、減緩複製城鄉與階級的差距,才算真正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