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美國、日本的胃腸科權威醫生新谷弘實所著的《不生病的生活》(如何出版2007繁體字版),開頭就以「擔任醫師的四十五年間,從來沒有生過病。」「擔任胃腸內視鏡專科醫生超過四十年,看過不下三十萬個病人,卻從來沒開過死亡診斷書。」兩件「鐵證」做號召,很是吸引人。
他是怎麼做到的?所謂「新谷飲食健康法」有何秘訣?分享書中提到的一小部分觀念,小心,這些與多數人熟知的健康常識是背道而馳的。
1.大量飲茶的人胃相不佳。兒茶素好不好?好,但幾個兒茶素就會結合成丹寧,丹寧再與熱水或空氣接觸成為丹寧酸,容易讓胃產生黏膜變薄,形成萎縮性胃炎,更有機會變成胃癌。所以不要因聽說某個單方營養素對人體有好處,就補單方營養素。身體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整體。
2.「成長」在某個年齡之後,就改稱做「老化」。大量吃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在年輕時可加速成長,但也會加速老化。自然界很公平。我們從生理到事業、社會都追求「成長」,「成長」好像是一個好詞。可是別忘了人體也有一種最愛成長的細胞,叫「癌細胞」。
3.沒有胃酸過多這回事,越吃胃藥越傷胃。胃不舒服、灼熱噁心,立刻吃抑制胃酸的藥,會讓胃黏膜萎縮。胃酸分泌一旦受影響,每餐隨各種食物進入的黴菌得以長驅直入,腸道易滋生細菌,引發腹瀉或各種疾病。胃酸不足也直接導致消化不良,阻礙營養素吸收。
4.越快出現效果的藥,對人體毒性越強。包括威而剛。藥即是毒,中藥亦是。很多人認為自己吃藥沒有副作用,其實只是身體因吸煙喝酒或飲用咖啡、茶,日常都是摻有食品添加劑或化學調味料的食物,日久形成抗藥性,對刺激的感覺變遲鈍而已。
5.飲食品質會反映在全身上下。食物和飲水品質不佳,胃腸先受害。這些不良成分經消化吸收後,再由血管運送至全身細胞,別無選擇的細胞只能接受這些材料製造新細胞。我們以為「新陳代謝」了,其實根本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在代謝著。細胞還在嗷嗷待哺新鮮、清淨的元素。
6.體內酵素的量與活性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健康狀態。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酵素,生命體所有活動都與酵素有關。要多吃富含酵素的天然食品。因酵素一經加熱處理(48至115度C)就會死掉,所以不要想去買標榜人工製成的各種酵素營養品。事實上即便吃下去富含酵素的食物,大部分酵素也被分解,酵素得來不易但卻很容易被損耗。
7.人體的總酵素量可能是一定的。酒量不好的人持續訓練可以提升酒量,但這是因為肝臟頻繁消耗分解酒精的酵素,身體產生變化,使肝臟可以使用更多的「酒精分解酵素」。但這也會引發身體其他部分缺乏酵素做工。任何藥都會消耗原型酵素(書中稱奇妙酵素),毒性最強的藥就屬抗癌藥,抗癌藥在體內釋放大量「自由基/活性氧」,體內原型酵素隨之大量變成「解毒用酵素」,讓其他部位酵素嚴重不足,導致其他正常細胞大量死亡或弱化。
8.牛奶、優酪乳和其他乳製品危害甚劇。牛奶的蛋白質八成為進入胃中立即凝固的酪蛋白,非常難消化。加上製程中攪拌讓空氣混入牛奶,讓其脂肪部分變成氧化過度的脂肪(作者比喻為「生鏽的脂肪」),喝進體內會增加壞菌,破壞腸內細菌平衡,產生毒素,導致各種過敏。甚至,喝奶之後血中鈣濃度固然會快速上昇(造成吸收到較多鈣質的假象),但身體的本能平衡會立刻將血液中的多餘鈣質經腎臟排至尿中;也就是為了要取得鈣喝牛奶,反會減少體內的鈣質量。諷刺吧?全球四大喝奶國美國、瑞典、芬蘭、丹麥,反而骨質疏鬆或股關節骨折者較多。
我才扼要介紹了本書三成多的內容,應該已經讓很多關心健康的朋友緊張起來:真的如此?原來如此?
生命本來就是很複雜的,過往的權威說法,越來越容易被新的研究報告給打破或質疑。也許你也未必盡信新的報告,因為不只你處於「資訊不對稱」的狀態,連產官學界的知識菁英,一樣可能囿於各種主客觀因素,而把捉不到(或拒絕把捉到)更多真相。我們繼續學習分辨並辛苦抉擇著。
我更相信:除了新的資訊,有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角度不同,一番新天新地又誕生了。日本研究水結晶科學的江本勝博士,標舉「波動學」是一例,新谷弘實從「胃腸相」看全軀的「酵素學」又是一例。在結合人文與醫學的現代領域中,華人世界是否也可為全人類交出新的成績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