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人認為,遭受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面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地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某屬下向林肯總統打聽敵人的兵力數量,林肯不假思索便答:「一百二十萬至一百六十萬之間。」部屬又問其依據何在,林肯說:「敵人多於我們三四倍。我軍四十萬,敵人不就是一百二十萬至一百六十萬嗎?」為了對軍官誇大敵情、開脫責任提出批評,林肯巧妙地開了個玩笑,借調侃之語嘲笑了謊報軍情的軍官。這種批評顯然比直言不諱的指斥要好多了。


其實,許多時候批評的效果往往並不在於言語的苛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藥加上一層糖衣,不但可以減輕吃藥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願意接受。批評也一樣,如果我們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其加上一層「外衣」,也同樣可以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目的。


身為父母,在責備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採用這一原則。毋庸置疑的,任何父母對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在很早便已替孩子的未來描繪好自己心裡所想的輪廓。實際上,這往往變成父母的一廂情願,孩子完全無意照他們的想法行事。每當面臨這種情況時,大多數的父母常忍不住如此責怪小孩:「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你現在不聽話,將來沒出息可別怨我!」


這些話能不能算是責備呢?誠如以上所強調,所謂責備乃是為了改變現況,使將來變得更好。若以這個觀點來看上面兩句話,顯然只是生氣的語言罷了。事實上,責備若單純地只是一種生氣的行為,人們就不需為它大傷腦筋了。在責備他人時,我們至少得考慮到三件事:


1. 如何使對方能率直接受?
2. 如何讓對方激起更高的意願?
3. 怎樣才不致傷及對方的自尊?


在責備他人之前若能先考慮到上列幾項,便不致使用過於嚴厲的話語,像翻舊賬般地施予對方無情的抨擊,即使對方是個孩子。


當責備的對象是小孩時,事前更必須瞭解到一項事實,那就是應讓小孩在挨駡時「明白自己為什麼挨駡」。當他們已經有了這種自覺後,身為父母者尚不知節制地逼他們俯首認罪、或者當眾羞辱,自然不可能出現好的後果。此時,有兩點必須讓小孩知道:


1. 做那些事時父母會有哪些想法?
2. 做壞事時父母絕不會稍加寬容!


將這些事情交代清楚之後,下次責備孩子時,就能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知道收斂、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責備絕非僅把想說的話說出口,如何讓對方接受更為重要。就像在工作場所指點部屬一樣,務須告訴對方缺點何在,使他願意改進,這才是責備的目的。


儘量讓對方說話


大多數人要使別人同意他自己的觀點時,將話說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銷員,常犯這種錯誤。儘量讓對方說話吧,他對自己事業和他的問題,瞭解得比你多。即使你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也要向對方提出問題,讓對方講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許會很想打斷他的講話。但不要那樣,那樣做很危險。當他有許多話急著說出來的時候,他是不會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聽著,抱著一種開放的心胸,要做得誠懇,讓他充分地說出他的看法。


使對方多說話,試著去瞭解別人,從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就能創造生活奇蹟,使你得到友誼,減少摩擦和困難。


記著,別人也許完全錯誤,但他並不認為如此。因此,不要責備他。試著去瞭解他,只有聰明容忍、特別的人才會這麼做。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查出那個隱藏的原因,你就等於擁有解答他的行為、也許是他的個性的鑰匙。


試著忠實地使自己置身於他的處境。如果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反應?」那你就會節省不少時間及苦惱。戴爾‧卡內基指出:「若對原因發生興趣,我們就不太會對結果不喜歡。」


吉拉德‧黎仁柏在他的《打人別人的心》一書評論說:「在你表現出你認為別人的觀念和感覺與你自己的觀念和感覺一樣重要的時候,談話才會有融洽的氣氛。在開始談話的時候,要讓對方提出談話的目的或方向。如果你是聽者,你要以你所要聽到的是什麼來管制你所說的話。如果對方是聽者,你接受他的觀念將會鼓勵他打開心胸來接受你的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