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不需找伯樂
 
■英語能力只要做到「理解」與「表達」便已十分受用


學習英語並不需要花費金錢


今日英語幾乎已成必備的常識,因此如果有餘力,最好能夠再精通另一種語言。在日本,自從泡沫經濟瓦解後,經濟市場受到各國外資大舉入侵,外語的重要性也跟著相對提升。因此光憑英語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再學習法語或德語等第三國語言是再好不過了,但首先還是必須打穩英語的基礎。


多數的日本人一聽到「學習英語」,往往會將其當成學習「才藝」的一種,接著便會出現買下一堆錄音帶或CD教材,或是立刻報名補習班等反射動作。事實上,學習英語時應該從不需花費金錢的方式著手,因為英語畢竟是從學生時期便已接觸過的語言,只是因為缺乏活用的機會才會逐漸變得生疏。因此只要能夠找到實際使用的機會,那麼想學好英語就只剩集中力與時間的問題了。


語言是用來與人交流的工具,而人們則是仰賴工具發揮其實際功效,因此不論該工具的材料或是歷史背景為何都可一概忽略。也就是說,學習語言時並不需將重點放在文法與發音上。


筆者曾經聽過在美國設立新力公司的盛田昭夫先生(原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副會長)的電視專訪。他的英語發音與單字聽起來都帶著濃濃的日本口音。筆者在此並非是想嘲笑他,而是希望告訴各位,語言不過是溝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只要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便已十分足夠。


盛田先生是個國際觀相當遼闊的日本人,但他的英語發音卻始終無法達到如同母語般的水準,但那卻是足以讓日本人充分瞭解的發音。


新將命先生(原日本菲力普公司副董事長,國際經營企畫策劃人)目前為NHK的英語講師,並且是個深具國際觀的企業人。當他在辦公室接聽美國方面打來的電話時,總能聽見他那日式的英語發音。


寺澤芳男先生(野村證券前副會長、原參議院議員、東京之星銀行董事)亦是筆者的好友之一,在他服務於美國野村證券的數十年間,曾以第一位日本人在紐約華爾街的證交所取得正會員資格的事蹟而聞名國際。當他以首位日本人身分就任MIGA(多國籍貿易投資機構)長官時,經常以「如果我用法國或德國的腔調說英語,大概沒人能聽懂吧」調侃自己的英語發音。


這些在各自的領域中擁有驚人成就的專家們,均不在意自己的英語發音究竟是標準英國腔還是接近自己母語。只要能夠將想表達的意思確實地傳達給聽者,即使是日式英語的表現或發音亦已十分受用。


不論在街上或是辦公室裡,都得隨時置身能使用英語的環境


筆者的朋友中亦有對英語一竅不通的人。有次與這位朋友一同到美國時,他因為將飯店鑰匙忘在房間裡而被鎖在門外。此時的他只得硬著頭皮到櫃臺說:「key inside,me outside,trouble,trouble」,結果櫃臺人員立刻微笑點頭表示理解,並為他解決了困難。從這個例子可知,語言是必須在某些環境中受到逼迫鍛鍊才能學會活用技巧。


雖然使用英語會話書籍或錄音帶學習也未必毫無成效,但是學習效率較低卻是不爭的事實。


英語必須在實際的環境中學習,這便是學習英語最重要的一點。


為了習得語言而留學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你並非是公家機關或金融機關等大企業底下的職員,那麼更不應該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從事語言研究。如果公司裡有母語為英語的人的話,可試著與其交談。或是在街上與錯身而過的外國人談話,甚至是到飯店與觀光客聊天,都是讓自己置身英語環境的方法。


只要抱持著「我想要學習的不是語言,而是能夠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法」這樣的態度即可。


英語亦是溝通交流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學習前,就應先行思考自己想傳達給他人的內容為何,以及使用何種表達方式才能讓對方完整地理解等重點。


除了招呼等制式的片語外,如果想要表達更具體的內容或訊息時,單字能力便顯得相當重要。寺澤先生曾說過:「如果想要與人來場唇槍舌戰,那麼至少要具備三~四萬的單字量。」,但這樣的單字量已遠超過大學的英語水準,其實即使不具備這麼多的單字量也沒關係。如同美國人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亦能用簡單的英語互相溝通,而此近似於國中程度的英語水準約只需一千五百的單字量便已足夠。


身為業務員必定會碰上許多領域中的專業術語,而學習英語時只要再加上這些單字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