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暴增--三個地球還不夠


本文摘自《為了我們的孩子而寫的求生手冊》第二章


尼爾森(Ron Nielsen)


除非資源成長的速率等同於人口成長,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滿足這個饑渴的世界。每個男人及女人,包括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在道德良心及政策面上做出決定,來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1973,美國第36任總統)


全球人口的快速成長,本質上不是問題,但如何才能找到足夠的空間,好容納與日俱增的人口才是問題。全球人口會持續增加?還是會漸趨穩定?穩定的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問題?環境極限是否會影響全球人口的成長?


超載的全球列車,還有多少空間?  球的承載量是多少?這是許多研究者都試圖要回答的問題,但對於地球上到底能居住多少人口,大家卻沒有共識。長期來看,地球或許只能負載20億人口,但在一定的限期之內,最高也許可容納120億人口。


地球承載量的多寡,取決於各國的消費水平及地球的生態承載量,但也取決於承載量的定義。舉例來說,一輛火車的承載量該如何定義?是依據大家都能夠乘坐舒適的座位數,還是該計算座位及立位可容納的總人數?或者是讓車內擠得像沙丁魚罐頭,還有人掛在窗邊、擠上車頂,再以這樣的總人數做為承載量的定義呢?


什麼樣的消費水平,才能適當的決定世界應有的人口數?是要以美國的消費水平為基準,還是歐洲或全球的平均消費水平,抑或是衣索匹亞的消費水平?


或許這些都是學術界可以討論的有趣課題,但這樣的追問卻可能會錯失重點。因為真正的關鍵在於: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人口數已經相當逼近地球承載量的極限;在這樣的基礎上,詢問諸如此類的問題才有意義。


假如你在一條狹小的山路上開車,想要找出自己能開得離懸崖邊緣有多近,是很愚蠢的,因為光是緊盯著路面,就會知道沒有多少出錯的餘地。同樣的,我們不能無視於人口的持續成長,因為每一年,我們都更加逼近極限的邊緣。


這輛全球列車已經裝載太多的人口,即使在頭等艙裡還算舒服,卻也逐漸能感受到壓力,因為門外或窗外不時傳來要求開門的聲音,甚至已經有人偷偷溜了進來。我們這些坐在頭等艙裡的人,很難想像二等艙及三等艙裡的生活景象,我們也盡量避免去想起。但我們還能在這樣舒適的小包廂裡待多久?沒有人知道明確的答案。


然而,有些人仍然宣稱地球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每一個人,他們實在應該搬去擁擠的車廂,待在那裡體會不舒服的滋味。


擁擠的地球上,每年增加一整個德國的人口 
每一分鐘,在世界各地有250個新生兒誕生,每一年則有1億3,000萬個新生兒。全球人口的增加約有90%集中在開發中國家。


想像有一個計數器,以每秒數4次為頻率,而且它還愈數愈快,這正代表全球新生兒報到的速度。這個計數器日日夜夜都在計數,一週過了又一週、一年過了又一年,時間無情的為這個擁擠的地球帶來更多人口。


每一分鐘,約有100個人死亡,每一年則有5,000萬人口死亡,這代表每年全球人口的淨增加有8,000萬人(大多集中在開發中國家),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年增加了一整個德國的人口數。因此,理想上來說,全球也應該每年都增加一塊和德國面積一樣大的土地。


非洲和亞洲是人口暴增排行榜的榜首,也將會是最早感受到環境極限影響的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相對來說還算低,但卻會逐漸增加。地球所負載的人口,已經比大家都能舒適居住的人口數超載了三倍多,奢望要有個每人都能舒適居住的未來,看來已是個不切實際的妄想。也許人口暴增會平緩的過渡到一個平衡點,但也可能因為人口稠密地區的人口大量提早死亡,才使得人口暴增的情形減緩或停止。


我們雖然很難控制人口的成長,但我們的行為卻可以強化或減弱人口成長帶來的衝擊。我們的生活需求可以少一點利己主義、學著與人及自然和平共處,多關心環境議題等。我們的視野要擴展到下一代,並且學習一種新的照顧方式--不只是餵飽他們、打扮他們,然後送他們去上學,同時還要確保我們不會留下一個不穩定的生存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