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手足間相依的內心滿足感,就是他們自己的感受,別人拿不走,也沒有誰替代得了。
『為什麼父母可以吵架,卻要孩子友愛?』如果孩子拿這句話來反問我,我一定會說:因為父母可以離婚,手足卻是割不斷的。當然這是強辯,我知道孩子也不可能這樣問,因為他們幾乎沒看過父母吵架。如果我們整天爭吵,卻不顧孩子的感受,再回頭要孩子相親相愛,不是矛盾得可以嗎?
為什麼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每一件事我都傾向跟孩子說明道理,而關於這件事,我會這樣說:如果您選擇『與手足不友愛』這條路的話,其實受害最深的是自己,與別人無關。對於父母而言,也只是單純地因為愛孩子,所以希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個人扶持罷了。
在姊姊上小一,弟弟還是幼稚園中班的當口(如果記得沒錯,他們這時候開始經常吵嘴),每當他們不能和睦相處,我和他們之間經常都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我說:『姊姊是弟弟永遠的好朋友,弟弟也是姊姊永遠的好朋友。』
再問他們:『誰是你們在學校的好朋友?』
在他們爭相報上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後,我會說:『姊姊,妳上小學後,從前的好朋友是不是和妳讀不同的學校?等你們長大去另一所學校時,又會有不同的朋友?』
這時,他們還會幫我補充:『如果我們搬家轉學了,新學校會有新朋友,可能就沒有那麼常跟現在的朋友玩了。』
於是我接著說:『兄弟姊妹就不一樣了,因為你們生在同一個家庭,所以你們會是—永遠的朋友。有一天,爸爸媽媽老了,上天堂之後,你們兩個還是可以互相陪伴、互相幫忙。』
再問他們:『有沒有跟學校的好朋友相親相愛?』
得到正面的答案後,我說:『你們是永遠的朋友,是不是也要相親相愛?如果你們現在不練習互相友愛,而喜歡常常吵架,吵成習慣以後,長大就很難改變了。你們會希望有一個永遠都在吵架的朋友嗎?』
『你們會希望有一個永遠都在吵架的朋友嗎?』我只想傳達一個觀念給孩子:事情是好是壞的選擇權,在你們自己手上。不要以為孩子還很小,我得慢慢 讓他們瞭解—自己要對自己負責。每個人腳下的那條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與別人無關。
『你是全天下最可愛的弟弟。』十一歲的姊姊,摸著八歲弟弟的頭說道,臉上流露出充滿愛意的笑容。週末的早晨,八歲的弟弟睡醒時,會鑽進十一歲姊姊的被窩裡再睡一會兒,等姊姊醒來一起玩。手足間相依的內心滿足感,就是他們自己的感受,別人拿不走,也沒有誰替代得了。為什麼我要鼓勵
父母生兩個孩子?當父母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一幕時,就會知道我的用心了。
有人問我:『您有沒有和手足友愛有關的故事書可以推薦?我們家的哥哥很喜歡欺負弟弟啊!』
講手足友愛的書太多了,隨手可得。倒是有一本講弟弟如何報復哥哥的書想推薦給父母,書名叫《I'll fix Anthoney》(我要修理安東尼)。多年前在書店無意間看到這本書時,我大叫一聲『買了』,還嚇了老闆一跳。這種書不買,更待何時?有時候買故事書,根本與孩子無關,而是媽媽自己愛不釋手。
這其實是一個弟弟幻想有天長大時,要怎麼『修理』哥哥安東尼的故事。
哥哥安東尼可以自己看懂故事書,卻從來不唸給弟弟聽;哥哥會跟同學下棋,但從不讓弟弟玩,還叫弟弟走開;弟弟總把心愛的東西借給哥哥,可是哥哥卻什麼也不給弟弟。
於是,弟弟開始幻想:當我六歲的時候,我要修理安東尼。怎麼修理呢?
『一,那時候我會有一隻自己的狗。狗會跟我玩、舔我的臉,但是如果哥哥想摸它,就會被咬。二,哥哥會得麻疹、腮腺炎和重感冒,然後爸爸就會只帶我去看電影、吃冰淇淋和爆米花。三,當我六歲時,我會跳得很高、跑得很快,我會看報紙,我還可以投票;我會游泳、跳水,而哥哥只會咕咕咕地沈到水底。四,我會長得很高,把哥哥的鞋子放到最高的櫃子上,哥哥就拿不到。
然後他就會求我、求我,一直求到一百年以後。五,當我六歲的時候,我會加減,哥哥卻連一加一都不會;比賽跑步我讓他先跑,但他還是贏不了我。我會整天有朋友打電話給我,他卻一個電話也沒有;我會放雙手騎車,他卻摔個狗吃屎.』
整本故事書裡都是弟弟的幻想—其實那也不是幻想,根本是他自己目前的處境(但作者並沒有點破),最後場景回到了現實,哥哥又駕著玩具車來撞他、嚇他,弟弟一邊跑一邊喊:『我現在還是要逃。但是當我六歲的時候,就不必逃了。因為當我六歲時,我要修理安東尼。』
手足的爭吵不足為奇。但父母得以判斷事情嚴重與否的觀察角度則是—家中的孩子,大的會不會欺負小的。
所謂『欺負』,就是並沒有特別的原因,而以年紀的優勢或手段,趁人不備,使其受害。例如:偷捏、偷踢、偷推、偷抓弟弟;偷偷將弟弟的玩具藏起來、丟掉、弄壞。(但也有可能反過來,是小的欺負大的哦。)
這時候,如果將老大狠狠揍一頓,『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我不是說了嘛,『趁人不備』,為什麼不敢?打孩子只能收一時之效。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喝止,而 是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嫉妒、怨恨?為什麼嫉妒、怨恨?
唉!事情的癥結最終還是回到父母身上。我們不能逃避責任。我剛剛才說的『自己的責任要自己負』,原來不只針對孩子,連父母也適用耶。
我們家姊弟倆從小爭吵不斷,但是,姊姊幾乎從來不欺負弟弟。為什麼不欺負弟弟?因為不嫉妒。為什麼不嫉妒?因為沒有事情好嫉妒。他們的爭吵是勢均力敵地在磨合。如果手足之間出現了『欺負』的成分,就代表一方已有怨恨。至於怨恨原因為何?父母用心去體會,是唯一的方法。
我一向喜歡用故事書來教孩子,但故事書只有潛移默化的輔助效果,一旦孩子已經出了問題,故事書不是特效藥,哪能在緊要關頭幫得了父母呢?
父母要『反求諸己』,這才是真正解藥之所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