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解決衝突的基本原則


From :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


我們也應該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或許可以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使用這種技巧。老師們在教室裡使用問題的解決辦法時,通常會用到這種基本模式:讓雙方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見面,每個人把問題陳述出來,一次一個人。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點子,一旦他們找出雙方都喜歡的辦法,他們會同意用這個辦法試試看。
在萊絲老師的教室裡,她將教室角落一張小點心桌定為「和平桌」,孩子可以在這張桌子上使用解決衝突的技巧。解決衝突的過程張貼在那裡:


1. 描述問題。
2. 想出解決的法子。
3. 決定一個你們雙方都喜歡的辦法。
4. 試試看這個辦法。


讓孩子明白,一次只能由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應該專心聽,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在萊絲老師的和平桌,她有隻很珍貴的鉛筆供「說話」的那個人握著,然後輪到另一個人講話時就把鉛筆交給他。
在家裡,你可以將解決衝突的技巧運用在鬥嘴的兄弟姊妹身上,或用在玩耍時各不相容的玩伴上。記住,當孩子運用解決衝突的技巧,之後務必要有一個成人追蹤他們,看這個辦法是否奏效。


藉由故事處理情緒和衝突
另外一個有助於孩子想出解決辦法的對策,就是說故事。小孩子很喜歡聽故事,特別是由他們所喜愛的人所編出來的故事。我們在本章稍早提到的賈姬‧庫克老師,剛開始是為她的小孫子把故事寫下來,現在則把那些故事用在課堂上講給她的幼稚園學生聽。
在庫克老師的故事,她總是把自己和姊妹想像成和故事主角一樣的小孩子。她們通常會克服一些障礙或學習重要角色的特質,而且她的故事往往設計成「故事中的故事」,例如,有個小男孩開學後在一間新教室裡飽受折磨,老師告訴他有關她和妹妹如何學習到「堅持不懈」的意義。
在你為孩子編故事時,庫克老師建議,盡量把你小時候調皮搗蛋的事情講出來。「當孩子知道某個他們崇拜的人能承認自己並非完美的(大人也曾經像他們一樣是個小孩子),有助於孩子聯想在一起並且感覺好過些。
庫克老師同時建議,盡可能將孩子的想法和建議都包括在故事中。庫克老師和孫子們共同編造故事,在教室裡,如果有孩子中途插嘴或提出問題,她就會把這些情節編進故事中。
她也建議在講完故事之後再加以談論。她的故事包含討論問題,利用這些問題來和學生分享她的親身經驗,之後,學生們回到他們的桌子上,在日記本上寫下一些他們個人的故事。
下面是幾個編造自己故事的其他幾項原則:


˙雖然孩子喜歡「認識」故事中的角色,最好還是不要用自己的孩子當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是在威脅或控制他。
˙讓「解決辦法」保持正向而且對孩子有幫助--例如,你不應該編一個關於不聽媽媽話的小男孩後來受到嚴重傷害的故事。


如果編造自己的故事讓你覺得渾身不對勁,另一個有趣而且簡單的技巧是,把編故事當成遊戲。在孩子約四歲大時,你和孩子可以開始一起玩「故事接龍」。剛開始由孩子創造一個角色,你可以製造這個角色所面臨的問題來增加詞句,讓孩子描述這個角色遭遇問題時的感受,然後由你創造出解答,最後以孩子抒發感想作結。
故事看起來可能會像這樣:


小孩:從前有隻叫丹尼的海豚住在大海中。
大人:丹尼不知道怎麼游泳。
小孩:不會游泳使得丹尼傷心極了。
大人:所以有一天,丹尼去YMCA報名參加游泳課。
小孩:丹尼覺得好不驕傲。


記住,故事的模式應該類似這樣:小孩:角色。大人:問題。小孩:感覺。大人:解答。小孩:感覺。等到你們玩過幾次之後,可以彼此互換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