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說


From : 寶瓶希望教室
 
究竟在家長的認知中孩子多大年紀才算長大,才不需要父母親擔心?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因為在大部分的父母心裡,孩子永遠是孩子,永遠長不大。


會造成這種情形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愛。


在我多年的看診經驗中,常遇到一個狀況,當我問小病人:「你怎麼了?哪裡不舒服?」作媽媽的會搶著回答,不管孩子是三歲、七歲、二十歲,還沒講半句話,就被媽媽一股腦講完了,連我都來不及插話。這一類非常具有「主導權」的家長所持的理由是:「孩子小,不會說啦,由我來說!」「醫師的時間很寶貴,講太慢,講不清楚,浪費時間!」媽媽也許可以幫孩子把病情說得很詳細,但卻剝奪了孩子與醫生相互溝通與對話的機會。


其實媽媽說的情形跟孩子實際的狀況不見得完全吻合。當我問孩子,「你哪裡不舒服?」媽媽可能搶著回答:「他肚子痛,吃不下,脹氣。」這時小朋友會重複媽媽的話說:「肚子痛。」但他不知道什麼叫「肚子痛」,如果一開始就由小朋友回答,他的答案可能是「肚子怪怪的,不想吃東西。」這跟家長說的「肚子痛」可能不一樣。


如果小朋友說:「肚子怪怪的。」我會繼續問:「哪裡怪怪的?」我會用手摸他的肚子,是這裡怪怪的還是那裡怪怪的,最後的診察結果也許不是腸胃炎;但家長給的答案往往是把自己的意見加進去了,連醫師的診斷也一併下了。為了更確實掌握孩子的病情,我寧願多花時間直接跟孩子對話,而且說服家長,「讓小朋友自己講,也讓我來跟小朋友溝通。」


我剛開始的做法是跟小朋友講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請他們回答自己熟悉的部分,例如,「你叫什麼名字?」「王大同。」「你叫『同同』對不對?」「咦,你怎麼知道?」如果他們穿制服來,我還會問:「你念幾年級?哪一班?」害羞的小朋友不回答時,我會接著說:「你是二年三班二號對不對?(我怎麼知道?看制服上的名牌就知道。)」這些問話無非在拉近醫生與小病人的距離,代表醫生是了解他的人,跟他是同一國的,不是很遙遠、很疏離的人,有了這些互動的基礎後我再問小朋友,「你哪裡不舒服?」他就容易進入狀況,樂於告訴你答案;我會先營造一種情境讓孩子放輕鬆,讓他感覺醫生是來幫他解決問題,這時他說的話也會比較貼切問題。


當我問的問題孩子不了解時,我會另想辦法讓他知道。例如,「你有沒有咳嗽?」我會咳兩聲讓他知道這叫「咳嗽」;我也會問:「你有沒有痰?」他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痰」,我會告訴他,就是從嘴巴咳出來黏黏的東西;最後我會把他的症狀重複,問他我說的對不對,如果對,以後他就知道該怎麼回答醫生的問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