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耐性,事情將會變得更好


From : 春光‧職場勵志電子報


每個禮拜我都會有兩次在機場的書店看書,翻閱最新一期的居家裝潢或時尚雜誌,此時都會有一股輕微的罪惡感油然而生。我會覺得,應該利用這些時間閱讀《華爾街日報》或最新一期的《財星》(Fortune)雜誌才對。於是拉著登機箱走向商業書籍區。


有一、兩本雜誌封面看起來還算有意思,但我的目光很快就又回到介紹居家空間的《Elle Dcor》與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這類書籍。這趟旅程看哪一類的書最有趣?是流行時尚類?美食類?居家裝潢類?這些對我來說都比左邊那一堆股市趨勢與企管類來得吸引人。最後,為了避免罪惡感,我兩種各買了一本之後,步向登機門。


在雜誌區碰到的難題,剛好可以呈現我過去二十年來面臨的挑戰。跟我對談過的許多女性也有著同樣的問題:希望職場生活可以像自己的興趣與夢想那般引人入勝。


我曾聽過有些女性超級熱愛工作,整個上午都在寫電子郵件以及閱讀有關專業領域的文章,但這並不是我的寫照。實際上,我下班後都在跟姊妹淘煲電話粥,例如四十五歲的不婚族雷絲莉,她走在第五街上,準備回到她那棟充滿時尚風格的公寓,邊走邊對我說:「一般人以為我聰明幹練,對工作充滿熱情,只因為我的老闆是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可是說真的,我願意用這一切交換默默在一旁支持丈夫與接送孩子上下課的樂趣。」


電影《天才小麻煩》(Leave It to Beaver)中的生活也許並非人人嚮往,但我們似乎都對工作之外的事物有著更多的渴望。最近《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似乎也支持這個觀點。全美國大學名校的女學生被問及個人職場抱負的問題時,一面倒傾向婚姻與生兒育女,即便不是當下的目標,至少是未來長遠的打算,而且她們不願為了工作犧牲這些夢想。


並不是每個人都等著結婚生子,但我們也許有著共同的感受,那是一個不時令人困擾、一個我們不情願承認或提出的問題:


這真的就是一切嗎?


這個問題大剌剌擺在時間另一端的同時,另一個問題似乎也同樣與我們對長期成就的期望息息相關:


我得等多久?


我最近在紐約市對五百名女性發表演說,這些女性從全國各地前來齊聚一堂,參加這次開放性的會談。


「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在等待著什麼,」這是我的開場白。然後我列出一些女性經常在等待的東西,例如下列各項:


‧夢想中的關係。
‧身體可以重新恢復健康。
‧金錢不虞匱乏。
‧受到考驗的時候能找到關鍵的解決之道或指引。
‧懷孕生子。
‧任性的孩子能夠回歸家庭。
‧婚姻能恢復昔日的圓滿。


滿堂聽眾點頭認同,腦中思索著她們尚未實現的一、兩個願望。


雖然多數人已經擁有許多東西,但我們仍然不時希望錦上添花。


我必須承認自己並不擅長等待。我這個人天生沒耐性,經常覺得等待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就像要排隊結帳時,我會分析哪一個結帳櫃檯速度最快,然後在聽到「結帳麻煩到第九排」的時候,懊惱到了極點。


我也曾為了承諾的升遷、加薪與認同,苦等八年的痛苦心路歷程。那段期間,我經常怨天尤人,認為無盡的等待簡直就是浪費我寶貴的青春。


我的態度也許是受生活在美國社會的影響。等待通常不會受到鼓勵或獎賞。想一想下列各種情況:


‧點個披薩等待超過三十分鐘,妳應該可以免費享用了。
‧不要等到手頭有充裕的現金;現在就買,然後以六個月無息分期支付。
‧想要快速沖印相片嗎?我們可以在一個小時內交件。
‧想要線上購物更快宅配到家嗎?只要額外加價,明天就能到貨。
‧想要快速瘦身嗎?吃這些藥錠就對了,保證三十天見效。


黑莓機、搜尋引擎與手機讓我們學會只要敲敲鍵盤,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對於自我引導式的發問以及迅速立即的回應已經習以為常。


可惜的是,這個隱約但未曾間斷的訊息,我們鮮少察覺,反而觸發對凡事不滿足的感受。我們對擁有的事物感到不滿足,不願等待狀況改善。我們現在就想要更好的生活、更能夠實現自我、一切更稱心如意。


實際的真相是,只要有耐性,有些事情會變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