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From : 新手父母-親子教育專家
愛孩子,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愛絕不是表現在你的頭腦裡,愛不是你想到這樣愛孩子就可以愛孩子,不是這樣的。愛表現在你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想法、每個意識中,它表現在你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我要說的是,愛是一種關係。愛不儲存在我的內在,因為我看不到;也完全不儲存在你的內在,你也看不到;但是當我們連接時,是彼此的關係讓我們看到了愛。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這不是愛。
「這個東西你怎麼又弄壞了?」這不是愛。
如果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你拉著他的雙手對他說:「媽媽愛你,但是這個事情不可以這樣。 」這是愛。
如果你的壓力過大,自己開始發脾氣,控制不了自己了,你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情緒不好,媽媽需要獨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媽媽的情緒跟你沒有關係,不是你的錯。是因為媽媽工作的壓力。 」這是愛。
所以,愛從來都是點點滴滴地表現在生活中。它不可能抽象地隱藏在我們的大腦中。
你對孩子說:「你怎麼穿這件衣服啊? 」
孩子說:「我喜歡。 」
你說:「這件衣服不好看,不許穿,簡直是小流氓的穿著。 」
這不是愛,這是更愛你自己。你不能用你的孩子服務於你的目的。
你看到丈夫不回來,對孩子說:「去,叫爸爸快點回來,去跟他說。」
這不是愛,你是在利用你的孩子做自己的事。
生命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來的。
你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就依賴於你這樣點點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決於你大腦中的某一個願望。所以,所有的願望都取決於你在跟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如何去做!
學習如何跟我們的孩子相處,是所有父母要學習的主題。
我們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不善於表達,我們認為愛是儲存在心裡不流露的。但是今天,愛必須學會表達出來,愛必須學會表現在動作中,愛必須學會表現在跟孩子每一個擁抱上、每一個眼神裡、每一個感覺中,這樣兒童才可以收到愛。否則,他收不到。
愛孩子,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現在情況變了,現實的情況是,當兒童形成自我的時候,父母不讓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訴他,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好。你不能成為你,你要依照媽媽、爸爸的心願做事情,幫助媽媽、爸爸形成「媽媽、爸爸」。這才是你的使命。然後,這個人長到十八歲的時候,他無法從自我中走出來,他依舊處在自我中心裡,父母就怒不可遏。
父母有什麼可怒的,這是最簡單的因果報應,只是大人太健忘了,也可能是時間太長了吧! 真正憤怒的是孩子,他已經難以想出辦法了。
大家能看到周圍的很多成人,永遠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是因為他沒有從自我中走出來,他依然沒有建構起自我,他就一直處於五 、六歲的狀態。一個幾歲的孩子如何為自己負責呢? 而父母、老師或是國家基本上無法在你成人後為你負責,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你就擁有了不自知的抱怨和仇視。
一個根本未走出自我創造的成人,就永遠會抱怨和仇視,
抱怨是孩子的狀態,
仇視是無法自我創造的焦慮的外在表現。
「我之所以做得不好是上司的責任 」
「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對我不好,你害我不幸福,如果我重新找一個,我就有幸福了」
「你這個主管很壞,都是你不好我才變成這樣」…… 你永遠都在抱怨別人。
實際上,你什麼時候會抱怨別人呢? 六歲以前你會抱怨別人。小孩子的願望達不到滿足的時候,小朋友會這樣說:「我打死你」、「壞媽媽」、「我打死你」。長大以後
就不敢打了,要一打,別人會以為你有毛病啊! 長大了以後就變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導致了我的問題,我之所以這樣都是你的原因」。我們只不過把一個六歲孩子的動作轉換了一下。這就是這個人沒有從自我中心中出來,他不可能有實現自我的願望。
所以說,創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壞兒童內在的內驅力,為成人的目的服務,就是種犯罪。因為,這樣的教育會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高度覺察我們自己是不是讓孩子在按照「我」的意願在成長?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四十歲的時候,人的成長才完全,一個循環到四十歲完成,生命真正的意義才重新開始。這個人終於開始尋找真正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而不是現實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這就是人類成長的一個里程。
因此,我們要說的是,生命有一個本性,就是他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思考,來行動、來成長。他來到這個地球上,就是來學習的,就是來讓自己進化的,而為什麼現在他不愛學了呢? 為什麼他不求成長了呢? 因為在他小的時候,成長到某一個階段,大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