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一念定輸贏!


From : 忍讓,一念定輸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活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它是充滿了坎坷的。生活一旦出現問題,大多數人開始時不是一籌莫展,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就是硬往前撞,哪管他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壯。這固然表明一個人的勇氣和自信,但往往會適得其反,事情會扯不清理更亂。而毫無價值的犧牲,最終受害的是自己。我們每逢遇到類似的難題時,完全應該忍。


遇到窘境時低一低頭,不代表我們沒有骨氣,韜光養晦,忍一時之辱是為了日後更加有力地出手一擊。


中華民族是最能夠「忍」的民族之一,由「忍」這個字,就能看到造字者對忍的態度。綜觀歷史,有很多可以借鑑的鏡子,許多偉人都有超人的忍耐力。如周文王曾忍食子之痛、孫臏曾忍斷足之苦、韓信曾忍胯下之屈、勾踐曾忍嘗糞之辱……正因為他們能忍,日後才能雪恥復仇,成不朽的偉業,可知忍這個字有多麼重要。


所以說,受辱時唯一的辦法是忽視它;不能忽視它就忍受它;如果忍受它也不可能,那麼我們就只能忍受辱了。


不能忍的情形常常是不得不更加忍。因為你不忍,結果禍事發生,於是自己也就不得不再雪上加霜,情況更糟不得不更去忍。這是非常可悲的情形,人生常常因此更加悲慘,命運因之更加坎坷。
在人生路上,不忍之禍常常有這麼幾種情況,我們應小心應付。


◎聰明反被聰明誤


從古至今,「聰明」皆為世人所嚮往。歷朝歷代,堪稱聰明的人數不勝數。聰明者若善用之,上可安邦定國,下可家和事興;若用之不善,輕則有鄰里失和,敗家之虞,重則有喪命亡國之憂。熟悉《三國演義》的人大多知道曹操手下有位掌庫主簿楊修,乃是朝廷太尉楊彪之子,字德祖,博學,聰明,而且有能言善辯的好口才。他本應成為國家之棟樑、安邦之良臣,可惜卻誤投生性多疑的曹操門下,並數犯曹操禁忌,終招大禍。


究其因,皆由其為人恃才放曠,不知善用聰明,反為聰明所累才招來殺身之禍。


聰明雖大多先天註定,但如何運用自己的聰慧才智,則是靠後天的經歷悟性與審時度勢。曹操雖文能吟詩作賦,武能行兵佈陣、上馬廝殺,可惜生性多疑,嘴裡惜才愛才,骨子裡卻是妒賢嫉能之輩,此非良禽所棲之木、良臣所侍之主也。


古語有云:「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從古人的例子不難悟出:過於鋒芒畢露,不知謙遜者終將自取其咎。可惜的是,楊修雖堪稱聰明人,卻未明白「槍打出頭鳥」的道理,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場。只是不知道,臨死前的楊修可否頓悟?


另外,一代名將——淮陰侯韓信,不論是帶兵作戰還是軍事謀略方面的才能皆在其主劉邦之上,勇冠三軍,威震四野,本應福至九族,蔭及子孫,只可惜聰明人卻未明匿彩之道,不僅以勇略震主,更以功勞謀權謀利,終招致誅滅三族之災,釀成自己的人生悲劇。試想,韓信若能將「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貫徹落實至終,又豈會到此地步?


古人的例子離我們都已太過久遠,歷史的長河中卻仍然還閃耀著他們的光輝,他們的功過是非早已有人評說。歷史的記錄是給我們以警示,讓後來的「聰明人」不要再重蹈覆轍,留下新的遺憾和悔恨。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實在數不勝數。君不見那些有著八分或十分的才能與聰慧的人,往往會十二分地表露出來,他們精力充沛,熱情高漲,銳氣逼人,自視頗高。常常不留餘地地待人處世,鋒芒畢露間卻處處碰壁而歸,在人生之途屢屢受挫。聰明人何以反被聰明所誤,實值得才華出眾者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