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則沒有訪問醫師的新聞談起
From : 名家專欄之陳豐偉
昨天看到一則聯合晚報新聞:「健保局冤大頭?10元藥給付25元」,意思是說,台灣基層診所如果看一些「非慢性病」如感冒、皮膚病可以申報「簡表」,一次開三天藥,不管開什麼藥一天健保局都支付25元,但實際開出的藥物,只值10元。
新聞說:「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健保局曾估算,用簡表申報的患者,每天實際藥費其實不到10元,健保卻當冤大頭給付25元,已是一筆糊塗帳」、「今年2、3 月間,決定健保醫療支出的衛生署費用協定委員會,曾有勞工代表以診所簡表藥費一年多花健保50億元為由,提案要求檢討」。
看到新聞的讀者,這時大概已經開始痛罵醫生了:「健保局給25元,你們卻只開10元的藥給我們,真是沒醫德」。醫生的社會形象又往下掉一層,越來越多人不信任醫生,醫療糾紛越來越多。
醫界的問題當然不少,但台灣醫改團體與媒體最喜歡著手的,還是如這類淺顯易懂、數字清楚、容易引起社會大眾注意的新聞。深入探討醫療制度的文章,可能很少人想看,民意代表也沒興趣。
關於「簡表」的真相是什麼?沒有詳細調查,我也不曉得。但我很確認的是,醫改會說的「每天實際藥費不到十元」,恐怕有誤。許多診所實際上私底下貼補病人藥物,但沒有申報給健保局。
先說為什麼要有「簡表」。台灣人看診次數多,尤其是「看感冒」,國外或許會說「休息幾天多喝開水就好」,但台灣人會傾向趕快吃藥改善症狀,繼續上班上課。這種看診次數多、但可能兩三天就好了的疾病,健保局如果還要一一審查,會浪費許多行政成本,所以就制訂了一天25元的簡表制度,用簡表開藥的疾病,被抽審到的機率會比慢性病(藥費高,醫療支出較高)少很多。
但,為什麼有些醫師會刻意不申報一些藥物?因為健保局還是有各項指標,一旦超過指標,還是會被抽審,少報就不會被抽審。有些藥物,醫生認為對病人有幫助,但一旦被抽審,很可能會被健保局指派的審核醫師扣掉,甚至放大10倍、20倍回推扣款。例如有些皮膚科醫師說,同時開兩種藥膏療效比較好,但申報上去會以「開一種就好」為理由刪除,甚至放大數十倍罰款。有小兒科醫師說,因為大家習慣有些藥水不申報,如果他申報太多,在健保局指標就會變成「異常」,於是只好自砍一些。有些胃藥、喉糖,健保不給付,多數也是送給病人了。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簡表申報藥費看起來只有10元。
簡表制度是否該廢除、該如何修正?醫師怕被抽審、扣款,寧可送藥給病人,這問題該如何改善?這牽涉到幾乎所有人(除非你從不看感冒)的健保政策,是可以透過媒體,讓社會大眾參與討論,也可多聽聽公衛學者的意見。但從這則新聞,我們沒有聽見開業醫的看法,也不曉得做過相關研究的公衛學者的看法。難道健保新聞只能從「誰又多賺了我們多少錢」談起?
事實上,簡表給的是「一天25點」,但由於健保的「總額制度」,點值可能要打九折。而包藥紙、藥袋、印製藥單也有成本,未來若普遍實施「一藥一袋」,這些成本會更高。醫療制度非常複雜,有時還需透過公衛學者的深入調查、研究也能當作政策建議。我所知的有限,只是,簡表問題與我無關(我看的是慢性病),或許還可以當個客觀的提問人。直接廢除簡表會不會比較好?這,需要其他學識淵博的學者來提供些意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