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英/數學想想總編輯兼總主筆


 關於小孩學數學,有一個古老的問題:到底是要著重理解,還是只要會算就好?


 大家會想,都已經明白地高舉了「想想」的旗幟,那還用說?一定取前者,而捨後者了;然而不然,如果我們認真的想一想,就會發現那個所謂的老問題裡面,其實暗藏著陷阱:好像我們非得從二者擇一不可,為什麼我們的想想小孩,就不能二者兼顧呢?


 能或不能,關鍵其實是在陪他的大人;如果老師或爸媽眼光看得遠一點,心裡的盤算深一點,而不要那麼急,不要一直想著快快把他「打發」了,那麼,也許我們就可以培養一個又會想,又會算的小孩。


 何以見得呢?就拿兩位數相加來說,之前我們教給他的方法,是先加十位數,再加個位數;這個設計,當然是建立在算零錢的經驗上的:三十四元是一把銅板,二十八元也是一把銅板,合在一起的時候,哪個人不是先把那三個和二個十元的銅板收起來,再算剩下的四元和八元呢?


 用式子來寫,就是「34+28=?;先算30+20=50,再算4+8=12,最後把兩個答案合起來 50+12=62」;寫成直式,就自然是「兩層」的直式。


 有些人會以為這個算法太麻煩,手續太繁瑣,格式太複雜,不如傳統的「進位時記個1」來得簡單明瞭,又拖慢了計算的速度,而且,也不見得能增進小孩的理解。然而,就理解的層面而言,以上的方法確實可以讓小孩比較「進入情況」,因為每做一題,他都有實際的情境可以思索,而不致於算了半天卻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算,或在算什麼;只不過要達到這一境界,也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相當的時間,多次的回顧。


 這之所以在一、二年級這個階段,我們設計了好多課(二上第2冊和第3冊「直式加法」,二下第2冊「超過100囉!」,第5冊「想想相簿─—加法、進位、百位數」)讓小孩來熟悉這個題材,這與一般「教科書」只教一次不同,而且,每次呈現都是一個新的角度,以免小孩覺得厭煩,同時增進他的視野。


 就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想要一次把「兩位加法」教完了事的大人恐怕已經有點受不了了。其實,小孩長得很快,一轉眼, 他就已經三年級;對於三年級的他而言,既然已經對於「兩層」直式加法有了許多練習和經驗,又在心智上更成熟了一些,而且即將進入三位數的加法,所以,很自然地,他可以算得快一點,把各個步驟精簡一點,於是,在這一冊裡,我們就來讓他更上層樓!(第二課「怎麼加比較快?」)


 所謂更上層樓,其實也是有步驟的,而不是一次教他「進位時記個1」——這樣就變成「又來一個新方法」,會讓小孩覺得「我早就會算了,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在再次複習了舊方法之後,提出「算得快」的目標,再因應這個目標,提出「在心中估算,一次得出答案」的新方法。這個新方法不但取消了「兩層」的格式,其實是連「記1進位」的手續也跨越了,所以需要高度的「專注」(所有心算都是如此),小孩因而會覺得吃力。


 這個時候,我們才認為是水到渠成,可以教他「進位記1」的傳統直式算法了。其實傳統算法的優點就在:不必分成幾個步驟,而又不必調動全副精神在心裡算;它是介在兩者之間的一個中庸模式!這樣一來,我們的想想小孩,就可以在兩位加法這個計算上,追求既能理解,又能算得快的目標了。


 談過了這個例子,親愛的爸媽或老師,您應該可以發現,「數學想想」並不反對傳統算法,也不反對流行的心算,既不反對簡化格式,也不反對要算得快;唯一不同的是,我們認為教小孩的時候應該「溫柔」,而不可以粗暴,所以過程要拉長,手法要細膩,正是在這一點上,「數學想想」既不傳統,也不順應流行!


 這一冊裡還有一課「蛀蟲吃掉了什麼數?」,是教小孩如何找出例如 「5╴-38=╴7」中 裡的數。其實這是很難的題目,解出的關鍵,是在對於直式減法的理解;我們做這樣的設計,目的當然也正是在此(見第四課)。到目前為止的直式減法,還是「兩層」的格式;您可以預料,到了適當的時機,減法一定會進階到「一層」的格式。同時您也可以發現,「數學想想」不反對給小孩出難題;唯一不同的是,我們認為不應該「為了難題而難題」,所有的難題都應該有一種教學上的目的(例如理解某個道理)。


 另外,這一冊的第一課是乘法的應用問題,第三課講垂直的概念, 是為下一冊「立體透視圖」做預備,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