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灌溉數位荒原的故事
《數位時代雙週》 撰文=王志鈞
數位時代中新文盲出現了,他們是封閉在數位荒原中的兒童、婦女、老年人或偏鄉居民,他們不懂得電腦,不懂得網路,也不曉得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全球接軌。
無數位能力者宛如封閉在落後的小巷內,與數位化世界失去聯繫,也意味著他們將在下一個世代中,失去生存能力,勢必將走向貧困、落後的黑暗世界。
數位落差現象將成為21世紀潛在的社會、經濟問題,《數位時代雙週》特別製作專題報導,實地深入台灣數位資源偏遠地區,進行第一手的體驗與採訪,挖掘台灣數位落差問題。
清晨,太魯閣族女牧師林秀蘭一下床就開始禱告。這裡是花蓮縣萬榮鄉的明利教會,這一天,二○○六年十一月八日,台灣喜福會秘書長傅蜀冀將來到小教堂裡,與女牧師協商幫當地部落小孩徵募電腦,並成立民間電腦教室的事情。隨行的,還有花蓮愛鄉協會理事長蘇連勝與《數位時代雙週》記者。
為了關懷台灣數位落差的問題,本刊展開全台灣走透透的下鄉採訪計畫。十一月七日,我們來到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了解當地的電腦募集需求後,隨即連夜趕往花蓮縣,並夜宿此地。
八日清晨,我們來到這一間有六十年歷史的小教堂。帶本刊記者來此地的傅蜀冀,原本是世界展望會副秘書長,兩年半前退休後,又再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喜福會,計畫以深耕特定偏遠地區的數位化能力,來協助解決台灣偏鄉的社經落後問題。
新貧富差距 來自於懂與不懂電腦
「這邊社區裡有一間網咖,大人找不到小孩,就拿棍子到網咖找小孩。如果教會裡有了電腦教室,小朋友就不會沒人照顧了。」女牧師林秀蘭說著當地的教育狀況。萬榮鄉這裡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村落裡的隔代教育、單親家庭與獨居老人問題,嚴重困擾著女牧師。
「很多小孩的爸爸、媽媽都外出工作,不然就是喝酒喝醉了,小孩沒人管,沒有人生目標,學校成績當然很差,」曾經在萬榮鄉公所服務的蘇連勝告訴我們此地的孩童問題,退休後熱心投入課後輔導的他,也因此積極為籌設民間電腦教室而努力。
場景來到宜蘭縣寒溪村,這個位在知名冬山河風景區上游的原住民小村落,住的多數是泰雅族人。但僅僅與冬山河只是數公里之遙,此地的原住民僅能務農、打獵或外出打工,觀光發展遠落後於下游地區。
出身於當地的寒溪國小校長莊仁實有感而發地說:「學校雖然有電腦教室,但這樣的資源是不夠的,如果寒溪村能夠另外有個民間的電腦中心,學生週六、日都能上網,自然對未來的競爭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會電腦與不會電腦,愈來愈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嚴重問題。在地球的國界被拉平了以後,新的貧富差距,來自於懂與不懂電腦的一線之隔。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全球人口中僅七%有電腦,僅四%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
原住民鄉鎮 五個家庭分不到一台電腦
台灣的數位落差圖像如何呢?根據行政院研考會二○○六年的調查報告,山地原住民鄉鎮是台灣數位落差最嚴重的地區,電腦使用率僅四九.二%,遠低於全國平均值七○.一%。平地原住民鄉鎮的電腦使用率則稍好,為六四.五%,還是屬於落後地區。但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台北市的家庭每戶擁有一.三七台電腦,原住民卻是五個家庭分不到一台電腦,資源嚴重分配不均。
客家村落也是台灣的數位落後地區,純客家鄉鎮或客家人口居住比例介於三○%到四九%的鄉鎮,電腦使用率為六六.六%與六五.二%。若從地區別來看,雲林縣、嘉義縣與澎湖縣,則是排名倒數前三名的數位落後區,電腦使用率都在六○%以下。
根據聯合國二○○五年教科文組織所發表「二十一世紀的文盲是不會上網和看地圖」的說法來看,台灣雖然是個經濟富裕的寶島,但數位資訊落差問題一樣存在,這彷彿是一堵「數位牆」,把不懂電腦、不會運用網路工具的現代新文盲封鎖在這堵牆後。
造成數位落差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研考會資訊處長何全德說:「數位牆的形成因素包括城鄉差距,也包括年齡、族群、性別與身心障礙等因素,問題遠比大家想得複雜。」
有計畫的教學 整合科學志工傳承數位能力
近年致力配合政府縮減產業數位落差計畫的數位聯合電信Seednet,今年投入企業資源,免費協助苗栗縣泰安鄉部落進行民宿網站的建置與教學。Seednet第二事業群行銷處協理洪欽滿說:「泰安溫泉雖然很有名,但那是前山,轉過一個山頭,山路九彎十八拐進去,深山部落的人連室內電話都沒有,更不要說使用網路了。」
除了城鄉硬體建設的落差,拉大了數位的鴻溝以外,男女性別與年紀都是造成學習電腦的障礙。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郭峰淵說:「沒有使用過電腦的人,特別是傳統婦女,看到電腦會怕,怕人家笑她,這是男性很難體會的,也是會用電腦者無法想像的。」
那麼該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個問題呢?投入改善數位落差現象有八年之久的台灣微軟,已經累積出一套成功模式。台灣微軟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王秀芬說:「最有效的方法是跟特定團體合作,再結合社區當地的志工,而不是直接去找最需要幫助的人,更不是企業捐幾台電腦這麼簡單。」
國科會科學志工計畫主持人郭嘉真則認為,解決數位落差該是個有計畫的行為,理想的解決模式,是先要在地方找到願意配合投入的協會或社團組織,然後再串連企業的資源、整合科學志工,經過有計畫的教學與傳承數位能力後,才有可能讓電腦使用能力落地生根,甚至開花結果。
台灣政府也注意到這一個問題,並從去年起陸續在全國各偏遠鄉鎮,成立了六十一個偏鄉數位機會中心(DOC)。這是由教育部電算中心編列龐大預算,購買全新的電腦與網路設施,結合各地區學校、社區團體或教會等公益組織,在各偏遠鄉鎮成立電腦教室與電腦教學課程,希望有效地提供資源給不懂電腦的人有學習的機會。
「我們在每一個數位機會中心提供十台到三十台不等的電腦,希望這是一個種子,能夠啟發地方居民學習電腦的意識。」教育部電算中心數位機會中心執行秘書莊育秀說。
為了讓數位機會中心有效運作,教育部甄選出當地能就近配合的社團組織,透過有理想、有熱誠的社團志工,協助輔導發展。這項「創造偏鄉數位機會」的龐大計畫,可以說是政府近年來最大規模、最有組織性的弭平數位落差行動。
成敗關鍵 要先建立社區自主意識
十一月二十、二十一日,《數位時代雙週》記者也跟著教育部官員走訪了彰化縣的幾個數位機會中心。在彰化福興鄉萬豐村的DOC裡,六十多歲的志工大隊長陳伯哿表示:「以前我根本不會電腦,現在一天平均有四小時掛在網上,也不必買報紙看,實在太好了。」陳伯哿目前自己上網查資料、建檔案,計畫把萬豐村的文史資料整理成一個觀光導覽地圖,放到網站上來保存故鄉的風貌。
但是數位機會中心還是普遍面臨了一些問題,諸如地方志工招募困難、科學志工服務時間有限,以及社區電腦、網路不普及,民眾學會電腦後並無法回到家中使用,均嚴重限制了數位機會中心的成效,甚至讓好好的一個電腦教室空養著蚊子。
莊育秀說:「整個成敗的關鍵是社區自主意識要先起來,當地人要有社區營造觀念,數位機會中心才有可能自主營運,協助地方產業發展。」再加上政府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制投入公部門資源進行數位拯救行動,因此民間企業資源的進入相形重要。
根據研考會的研究,在提高家戶電腦擁有率部份,各國政府多半結合民間資源來處理,例如韓國五年內要募集八十二萬台二手電腦,新加坡也以提供三萬戶家庭有電腦為目標。比較之下,台灣企業捐贈電腦風氣,卻沒有其他國家盛行。
其實台灣科技業界積極投入拯救數位落差行動者,並不在少數。中華聯網寬頻公司日前就決定斥資一.四億元,要在屬於數位落差地區的金門縣,建置十八個WiMax基地台,成為無線網路島,一舉要超越台北市,讓金門民眾能夠享受數位化便捷的好處。
贊助落後地區小學生學習科技能力的企業也不少,例比美商新思科技公司今年就一連舉辦三場科技新知活動,讓宜蘭東澳國小或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的小朋友,能夠來到台北的台灣科學教育館,享受科技資訊的饗宴,也打開這些小朋友的眼界。
但為了呼籲更多企業捐贈電腦給貧鄉,並號召科技人奉獻時間,投入電腦教學的志工活動,《數位時代雙週》與台灣喜福會合作,針對花蓮縣萬榮鄉與宜蘭縣寒溪村這兩個地方,發起電腦募捐活動,希望各界共襄盛舉,好讓當地的部落小孩有個數位化的希望。(見上方圖表) 「希望上帝能夠祝福我們今天在此地的每一個人,」我們離開明利教會時,萬榮鄉的女牧師林秀蘭還特地在教堂門口進行了一場祝福禱告。
傅蜀冀則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台灣還有很多偏鄉,像雲林口湖鄉、屏東的牡丹鄉都還有很多落後地區需要資源。」是的,這條通往無數位落差的天堂國度,似乎還是條很遙遠的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