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要注意了,已有國家提出觀念,養出胖小孩,就像毆打、性侵,同樣是「虐待兒童」。孩子很愛吃,絕對不是福。
文/司晏芳 攝影/蕭世英
今年初,一個英國小男孩康諾,被迫與單親媽媽分開的原因竟然是他太胖。英國政府一度考慮取消他媽媽的監護權,因為她「疏於照顧」,罔顧小孩權益。
8歲的康諾,89公斤,相當同齡學童3倍以上的體重。他媽媽辯解,「我把小孩照顧得很好,但我家有拒吃青菜和水果的基因呀。」康諾老喊餓,只愛吃漢堡和香腸,蘋果只吃一口就吐掉,媽媽說,「我已經盡力叫他離冰箱遠一點,但他老在廚房打轉,甚至會偷藏食物。」不過她拒絕將冰箱上鎖。
電視台跟拍媽媽準備的菜單有薯條、牛排和奶油麵包,還有康諾嘴巴幾乎沒停過,每20分鐘開一次冰箱,點心不離手,一天可吃下4包洋芋片和3盒餅乾。而康諾在學校的日子也不好過,他穿著布袋衣,走起路來氣喘吁吁,經常蹺課,也常被人欺負。
政府接管胖小孩
康諾馬上引起全英國的關注,當地衛生機關召開兒童保護會議,認為可能有必要取消家長的監護權,另行安置,因為他媽媽沒有提供合宜的生活方式,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甚鉅。有小兒科醫生預測,康諾極可能因為病痛纏身,活不過30歲。過度餵養(Overfeeding)等於是慢性謀殺兒童,長期下來,提高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
不只憂心他的健康岌岌可危,更多人嚴詞批評,媽媽怎麼眼睜睜看著小孩放縱口腹之慾,根本是溺愛至死(love him to death)。在一面倒譴責康諾媽媽的聲浪中,也有人替她說話。在這愈來愈胖的世界,可樂、速食、餅乾和糖果的廣告從沒間斷過,讓父母難以招架,遑論力行多吃蔬果,拒絕甜食的誘惑。
可喜的是,康諾從去年底開始接受輔導,進行密集運動訓練和調整飲食,到今年3月初,已經減10公斤。英國政府最後決定讓康諾繼續待在家裡,但媽媽必須承諾改變菜單,讓孩子儘量遠離垃圾食物。
此外,英國政府也計劃禁止電視播出垃圾食物的廣告。
誰來拯救台灣的康諾
像康諾這樣的小孩,台灣也為數不少,但他們並未得到社會關注,傾全國之力來防堵兒童肥胖。
根據台灣地區的公衛調查,每三位男童就有一位過重或肥胖,而每四位女童就有一位過重或肥胖。儘管許多醫院、學校開辦減重班,但家長仍不夠警覺兒童肥胖問題。台安醫院兒童營養門診醫師陳慧文觀察,很多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胖,但等家長發現不對勁時,多半已是國小、國中生。
像她門診有位12歲女孩,86公斤,比她爸爸還重。5歲上小班就20公斤,之後像吹氣球似的,體重以每年10公斤的速度增加。
他們的健康也亮起紅燈。脂肪肝、膽固醇異常,比比皆是,糖尿病、高血壓也不再是老人病。前三總家醫科醫師祝年豐更感嘆,「不能再把十七、八歲的當小孩子看(診)﹗」他細數,有22歲就得糖尿病,十幾歲的青少年血糖超過110、200(正常空腹血糖應低於100以下),大有人在,血壓一量是130、140的高血壓,也司空見慣。
即使胖弟胖妹被帶來求診,也只能說是驚鴻一瞥,因為常有爸媽帶小孩來抽血、做檢查,只為求個心安,等報告結果正常,就不再回診,並沒有體認小孩只是現在還沒發病,需要全家力行減重。
在他們求診過程中,最常上演爸媽管不動的親子衝突場面。
例如,一個12歲小男孩,體重逼近60大關,隔兩週回診,體重又增加3公斤。原來他飯量驚人,每餐吃四碗白飯,但媽媽擺明管不動,說「小孩一直吵著要吃」。
小男孩最常說,「我沒有吃很多啊!」再不然當場跟父母槓起來,「我說不要吃,你一直叫我吃;我說不要來,你一直叫我來。」
對於體重,小朋友是懵懵懂懂不管它,還是他真心想過我吃了什麼?我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要如何和小朋友談體重?談心臟病、糖尿病,對他來說太遙遠。論體型美醜,又怕矯枉過正,讓他對食物留下負面印象,以後會厭食,變成下一個紙片人。種種問題,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討論完的。台安醫院陳慧文醫師認為,台灣目前兒童減重門診照護還不夠完整,頂多提供營養諮詢和身體檢查,但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減重門診還兼有心理諮商師,找出孩子為什麼沒辦法下定決心控制體重的原因。
英國利茲大學有研究指出,胖小孩受到的情感支持力量愈強,他們減重行為愈能持續。最常見減重失敗的原因,包括努力許久但還看不到成果的挫敗感、無法馬上獲得父母的讚賞以及之前減重的負面經驗等等。
父母責無旁貸
儘管變胖的原因百百種,但能成功瘦身的方法唯有少吃多動。如何讓小朋友有動機,想要瘦下來?
「最能激發兒童減重的誘因是爸媽的鼓勵,並跟他一起做,」祝年豐醫師一語道破。他建議,家長每天抽個20分鐘陪小孩走路。國中、小學生仍依賴爸媽安排生活作息,他自己不會去走,一定要有人帶,關鍵在父母和長輩。
此外,對於飲食控制採漸進式,先從量開始減起。像本來吃一大碗公,現在盛八分滿就好,早餐常吃的蛋餅、蘿蔔糕最好先切三分之一再吃,紅茶、奶茶等飲料也先倒掉三分之一再喝。在飲料選擇上,開水是首選,儘量少喝含糖飲料。小朋友隨手一瓶600cc果汁氣泡飲料,無形中就相當於多吃一碗飯的熱量。
要改變上述的生活習慣,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最容易成功,因為他們的可塑性高。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全家參與,讓小孩明白吃得健康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這些改變會幫助他活得更好、更健康,並了解不管他體重幾公斤,爸媽對他的愛始終不變。
留言列表